省工商联的红头文件送来时,陈砚正在厂区查看冷库设备的调试情况。
那封盖着鲜红公章的信封被李秘书亲手递到他面前,沉甸甸地压在他掌心。
“恭喜你了,陈老板。”赵书记亲自前来送文件,神情郑重,“‘砚记’被列入全省首批三十家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单位,这份荣誉,可不只是你的,也是我们全县的脸面。”
陈砚接过文件,目光扫过那几个烫金大字:“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单位”。
这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
“感谢赵书记一直以来的支持。”他微微一笑,语气平静,“不过,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想请您看看是否可行。”
赵书记一愣,随即点头:“说吧。”
陈砚打开随身携带的计划书,一页页翻开:“接下来,我想扩建冷库,配套建设兔毛加工厂,并申请列入县级重点项目库。考虑到冷链技术的重要性,我还打算与国营机械厂联合研发新型冷链设备,推动本地产业升级。”
赵书记听完,眉头缓缓舒展。
这不是一个小项目,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产业布局。
“你是打算把‘砚记’打造成一个产业链闭环?”他
“是的。”陈砚目光坚定,“未来几年,农产品加工、冷链运输将是风口。我要做的,不是一家小企业的发展,而是带动整个县经济结构的升级。”
赵书记沉默片刻,终于开口:“我会向县委常委会汇报。但在此之前,你得先拿出一份更详细的可行性报告。”
“我已经准备好了。”陈砚将另一份厚厚的材料递过去,“包括市场分析、政策依据、资金预算和预期收益。”
赵书记接过,点了点头,转身离开前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现在代表的是全县的形象。”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大舞台的大门。
几天后,《从“砚记”看民营经济新路径》系列评论在省刊头版连续刊登三篇,作者署名老张。
文章以详实的数据、严密的逻辑,剖析了“砚记”的成长轨迹与国家政策红利之间的契合关系,指出其发展模式对全国民营经济具有示范意义。
一时间,舆论风向大变。
原本那些对“砚记”持怀疑甚至敌视态度的人,在看到这些文章后纷纷噤声。
有人试图反驳,但面对老张条理清晰的论述,根本找不出破绽。
更何况,这些文章背后,还隐隐透出省委研究室的认可。
苏昭读完第三篇文章后,笑着对陈砚说:“你这一手,真是把反对派的嘴都给封住了。”
陈砚却只是笑了笑:“这不是封口,是引导。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砚记’的存在不是威胁,而是希望。”
而在省委组织部内部,一封调令悄然发出。
原调查组负责人胡主任,因“工作需要”,即将调往其他县市任职。
取而代之的,是一名年仅三十五岁的年轻干部——据传曾参与起草《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李秘书悄悄找到陈砚,低声透露了一句:“这次来的新领导,比你想象的还要懂你。”
陈砚听后,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望着远处正加紧施工的冷库工地。
省委组织部的调令一经下发,县里的风向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调查组负责人胡主任,在县里盘踞多年,素来对“砚记”这类民营企业持保守甚至打压态度。
如今他被一纸调令送往邻县任职,新任领导却是一位年仅三十五岁的年轻干部——据说是省委研究室重点培养的政策专家,参与过《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
这个人事变动,表面上是组织调整,实则暗藏玄机。
李秘书私下找到陈砚,压低声音说道:“这是省里打招呼的结果。老胡那边也查不出你什么问题,反而越查越出成绩。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出事的是他们。”
陈砚听后只是淡笑,眼神中却没有一丝轻松。
挂牌仪式当天,县城文化广场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省工商联派出代表专程前来,为“砚记”正式授牌——首批三十家“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单位”之一。
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官方背书,意味着“砚记”的发展模式已被纳入省级观察样本。
赵书记亲自主持仪式,台下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地的个体户、村干部和乡镇企业负责人。
人群之中,有支持者,也有观望者,还有不少曾试图将“砚记”扼杀在萌芽中的反对派。
陈砚一身西装,接过铜牌的那一刻,目光扫过全场。
他沉声道:“感谢各级领导的信任与支持。‘砚记’能走到今天,离不开政策的春风,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们不会止步于此,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农业产业化,打造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冷鲜食品基地,让更多的农户从产业链中受益。”
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有人低声议论,“他说的产业链……听起来不像是小打小闹。”
苏昭站在一旁,看着台上意气风发的男人
仪式结束后已是傍晚,夕阳染红了天际。
陈砚刚回到厂里,就收到一封从北京寄来的信件。
信封上印着“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的字样,落款庄重严谨。
他拆开一看,果然是一份邀请函——全国个体经济论坛即将召开,作为西南地区的唯一代表,他受邀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信纸在他手中微微颤抖,嘴角却不自觉地扬起。
“真正的舞台,来了。”他轻声自语。
这一届论坛,据说将有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到场,各省民营经济代表也将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而他,作为一个刚起步不久的小商人,居然能被推上这样的平台,足见“砚记”的影响力已不止于地方。
他不是没想过这一天,只是没想到会来得如此之快。
但他清楚,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夜晚,厂区灯火通明。
冷库工地依旧热火朝天,兔毛加工厂的图纸已经完成,冷链设备的研发方案也交到了国营机械厂的技术科。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推进,仿佛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器。
可陈砚知道,越是顺利的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
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忙碌的身影,心中已有新的计划轮廓。
既然省里已经开始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那么接下来,他要做的就不只是单打独斗,而是带动更多人一起前行。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打破体制壁垒,赢得长远发展的空间。
“光靠一家‘砚记’是不够的。”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他想起那些曾经在风口浪尖上挣扎的个体户,想起那些因为政策不明朗而畏首畏尾的商户,更想起了自己一路走来所承受的压力和质疑。
如果有一个平台,可以让他们抱团取暖、资源共享,或许就能避免各自为战、互相倾轧的局面。
念头一旦生根,便再也无法抑制。
他决定,在下次全县个体户大会上提出成立协会的构想。
但就在他准备行动前,一封信的到来,让他不得不暂缓脚步。
那是来自一位曾在县里做粮油生意的老李头写的信,字迹潦草却语气激动:
>“陈老板,听说你要搞个协会?大家凑一块儿做生意?我劝你三思!咱们这些人本就活得战战兢兢,哪敢搞什么联合?万一被人说成‘资本联盟’,那可是要吃大亏的!”
陈砚看完,没有立刻回信。
他望着窗外,神色复杂。
这条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但他知道,只要方向是对的,哪怕风雨兼程,他也必须走下去。
因为,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