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冬闲不闲,蓄力待发
北风卷着雪沫子拍打草棚时,李家村的互助社正热闹。男人们围着沙盘讨论开春的水渠走向,女人们坐在火堆旁搓玉米绳,准备来年捆庄稼用,孩子们则在角落里用泥巴捏“土豆”,捏得有模有样。
李阳蹲在沙盘边,手里捏着根树枝比划:“这渠得往东南拐个弯,顺着山势走,既能浇到坡地,又能排涝。”他指着沙盘上的一个小土堆,“这儿得建个水闸,天旱了关闸蓄水,下雨了开闸泄洪,跟咱村老井的辘轳一个理。”
王大爷蹲在一旁,吧嗒着旱烟袋:“我看行。去年要是有这水闸,地窖里的土豆也淹不了那么多。”他往火堆里添了块柴,火星子溅起来,映得众人脸上红彤彤的。
【检测到水利规划可行,奖励“水闸简易结构图”一份。】
系统的文字提示弹出来时,李阳正接过苏婉儿递来的热水。他扫了一眼结构图,见上面标注着用木头和石头搭建的法子,简单易懂,正好适合村里的条件。他把图纸递给身边的木匠张师傅:“张哥,你看这法子中不中?咱村里的木料和石头够不够?”
张师傅接过图纸,眯着眼看了半晌,一拍大腿:“中!这法子省料又结实,俺这就去清点木料,开春就能动工。”
角落里的孩子们见大人们说得热闹,举着泥巴土豆跑过来:“李叔,你看俺捏的金疙瘩,比地里长的还大!”
李阳笑着接过一个,捏了捏:“真像!等开春种下去,说不定真能长出这么大的土豆。”他想起系统奖励的耐涝种子,还有周先生送来的耐寒麦种,心里盘算着开春的种植计划——坡地种耐涝作物,平地种土豆和玉米,再留出半亩地试种新麦种,这样就算再遇着灾,也能有个兜底。
苏婉儿这时凑过来,手里拿着件刚缝好的小棉褂:“稷儿的新棉袄做好了,你试试这尺寸。”她见李阳盯着沙盘出神,又说,“周先生派人捎信,说州城的农桑学堂要加开冬课,让你去讲讲堆肥的法子,还说要编本《灾后种植要诀》,让你当主笔呢。”
“主笔就不必了,”李阳笑着摆手,“我把法子说清楚,让学堂的先生们写就行。堆肥的事倒是得去讲讲,这玩意儿是个宝,地里施了它,比施啥都壮。”他想起系统给的“堆肥技术详解”,里面说用秸秆、粪便、草木灰混合发酵,肥力能顶得上三倍的农家肥。
第二日雪停了,李阳踩着积雪去州城。路上的积雪没到脚踝,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却不觉得冷——心里揣着开春的计划,揣着堆肥的法子,揣着孩子们捏的泥巴土豆,浑身都透着股劲儿。
州城的农桑学堂里,各县来听课的农官挤了满满一屋。李阳没讲什么大道理,直接带他们去学堂后面的空地上,指着几个发酵的粪堆说:“这堆肥看着埋汰,却是庄稼的粮食。一层秸秆,一层粪便,一层草木灰,淋些淘米水,盖严实了,过俩月就成了好肥。”
有个年轻农官捂着鼻子,皱着眉问:“这玩意儿……真比官仓发的化肥好用?”
“好不好用,你开春试试就知道。”李阳抓起一把腐熟的堆肥,黑油油的,带着股泥土的腥气,“官仓的化肥金贵,咱这堆肥不用花钱,家家户户都能做。一亩地施上两车,土豆能多收百斤,玉米能多长两指。”
众人听得认真,有个老农官忍不住问:“那秸秆都堆肥了,冬天烧啥?”
“这就得靠互助社了。”李阳想起村里的玉米绳,“秸秆留一半堆肥,一半编成绳,冬天能当柴烧,还能捆庄稼。互助社凑钱买些煤炭,给老人和孩子过冬,这不就啥都不耽误了?”
他的话刚说完,学堂外忽然传来喧哗。出去一看,是十几个百姓扛着锄头站在门口,为首的正是十里铺的黑脸汉子。
“李教习,俺们来拜师!”黑脸汉子往地上一跪,“互助社的章程俺们抄回去了,想请您去给俺们讲讲咋堆肥,咋修水渠。俺们带了些红薯干,算是学费!”
李阳赶紧把他扶起来,看着他们冻得通红的脸,心里热乎乎的:“拜师就免了,都是种地人,互相学学应该的。红薯干我收下,算是你们入互助社的份子。”
百姓们欢呼起来,簇拥着李阳往学堂外走。周先生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参军笑道:“你看,这才是最好的‘劝课农桑’。不是官府逼着学,是百姓自己想学,这日子才有奔头。”
参军点点头,指着远处的军营:“我已让人按李兄的法子堆肥,开春就在军营外种上耐涝作物。等收了粮食,我分一半给互助社,算是军屯和民屯的互助!”
李阳没想到自己的堆肥法子,竟把军营和百姓连到了一起。他忽然明白,系统的“天下粮仓”,从来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个官府,而是靠这一粪堆一粪堆的肥,一渠水一渠水的流,靠百姓和士兵的互相帮衬,靠农官和农夫的互相学习——它就像一张网,把所有人都网在里面,你帮我,我帮你,日子就顺了。
【主线任务“天下粮仓”进度+15%,解锁“跨区域作物调配方案”。】
系统的提示弹出来时,李阳正在给黑脸汉子画水渠图纸。他没心思看什么“调配方案”,只想着赶紧回村,把军营的军屯计划告诉王大爷,让互助社提前准备种子和农具。
回程的路上,李阳买了些红糖和布料。红糖给苏婉儿补身子,布料给李稷做新棉袄。路过州城的布店,见里面挂着不少带土豆花纹的布,比上次的更精致了。
掌柜的笑着说:“这花纹卖得好着呢,百姓都说,穿这布做的衣裳,种地有劲儿!”
李阳想起梦里苏婉儿说的土豆花纹锦缎,那时觉得是盛世的点缀,此刻看着这粗布上的花纹,才明白它真正的意思——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百姓在穿衣裳时,能想起地里的庄稼,想起春耕秋收的辛苦,想起日子是怎么一点点好起来的。
回到李家村时,已是黄昏。雪地里,王大爷正领着几个村民在村口立碑,碑上刻着“互助社第一批成员”,后面跟着长长的名字,有李家村的,也有十里铺的,还有邻村的。
“就等你回来题字了。”王大爷递给李阳一把凿子,“这碑得有个名,叫‘同心碑’咋样?”
“好!”李阳接过凿子,在碑顶刻下“同心碑”三个大字。凿子落下,火星四溅,在雪地里格外亮眼。他忽然觉得,这碑比梦里的农展馆更有分量——它立在村口,看着百姓春耕秋收,看着互助社的人来来往往,看着孩子们在碑前嬉闹,把“同心”两个字,一点点刻进日子里。
夜里,苏婉儿给李阳端来一碗姜汤,里面放了他带回来的红糖。李阳喝着姜汤,看着窗外的雪,忽然想起系统的“跨区域作物调配方案”。或许它说的“调配”,就是王大爷分给黑脸汉子的种子,是参军承诺的军屯粮食,是这碗里的红糖——它从不是官府的指令,是人心换人心的情分,是你有难处我帮一把,我有余粮分你一口的实在。
【主线任务“天下粮仓”进度已达30%,奖励“多季稻种植技术”一份。】
李阳把技术图纸收好,准备开春交给周先生。他知道,路还长,但只要这“同心碑”立着,互助社的人聚着,堆肥的法子传着,水渠的水淌着,这“天下粮仓”就不是梦——它会像地里的种子,在雪下悄悄蓄力,等开春一声令下,就破土而出,长成一片金黄。
雪又下了起来,落在草棚上,簌簌作响。李阳躺在暖和的被窝里,听着苏婉儿轻微的鼾声,心里踏实得很。明天,他要带着村民去修水渠,去堆肥,去给“同心碑”描红。这些事不大,却一件接一件,把日子串得满满当当,像一串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带着希望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