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定都洛阳,新政利民
洛阳城的城门缓缓打开时,百姓们夹道欢迎,手里捧着刚收获的土豆,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李阳骑着战马,在秦琼、徐世积等将领的簇拥下进入城内。王世充的旧部跪在道路两侧,个个心惊胆战。李阳勒住马缰,朗声道:“凡愿归顺者,既往不咎!继续为官者,需清廉爱民,若敢贪赃枉法,定斩不饶!”
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进入洛阳宫后,李阳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开仓放粮,救济城中百姓。接着,他任命房玄龄为洛阳尹,负责治理政务;徐世积为兵马大元帅,统筹军务;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等分守各地,确保治安稳定。
苏婉儿则被任命为“司计令”,掌管全国的财政和税收。她制定了新的税法:按土地多少征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她还推广“土豆券”,使其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这日,李阳在朝堂上提出了一项新的政策:“我决定,以洛阳为都,建国号为‘夏’,年号‘开元’。”
众臣纷纷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阳扶起众臣,继续道:“建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广土豆和玉米种植,让全国百姓都能吃饱饭。第二件事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第三件事是开办学校,培养人才。第四件事是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
他看向房玄龄:“房爱卿,推广新作物和兴修水利之事,就交给你了。”
“臣遵旨。”
他又看向徐世积:“徐爱卿,整顿军队和开拓疆域之事,就拜托你了。”
“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阳点点头,目光扫过众臣:“诸位爱卿,如今国家初建,百废待兴,还需大家同心协力,共创盛世!”
“吾皇英明!”
退朝后,李阳回到后宫,苏婉儿正在灯下批阅奏折。她穿着皇后的凤袍,更显端庄秀丽。
“婉儿,辛苦了。”李阳走过去,轻轻握住她的手。
苏婉儿抬起头,眼中满是柔情:“能为皇上分忧,是臣妾的荣幸。”
李阳笑了笑:“在我面前,不用自称臣妾。”他拿起一份奏折,“这是房爱卿递上来的,说土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了全国一半的地区,明年有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太好了!”苏婉儿喜道,“这样一来,百姓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李阳点点头,眼中却闪过一丝忧虑:“只是,周边的势力对咱们虎视眈眈,恐怕不会让咱们安稳发展下去。”
“皇上放心,”苏婉儿道,“徐元帅已经制定了周密的防御计划,秦将军和程将军也在加紧训练军队,咱们有足够的实力应对任何挑战。”
李阳看着苏婉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这样一位贤内助,还有一群忠心耿耿的大臣,他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接下来的几年里,“夏”国在李阳的治理下,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土豆和玉米的种植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人口数量大幅增长。手工业和商业也蓬勃发展,“土豆布”、“玉米酒”等特产远销海外,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军队的战斗力也日益强大,在徐世积、秦琼等将领的指挥下,先后击败了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地区。
这日,李阳正在御花园散步,苏婉儿带着他们的儿子李稷走来。李稷已经五岁了,活泼可爱,见到李阳就扑了过来:“父皇!”
李阳抱起儿子,笑着问:“稷儿今日学了什么?”
“先生教了我《土豆赋》!”李稷奶声奶气地说,“‘土豆者,济世之良谷也。生于贫瘠,长于荒野,却能饱腹,养活万民……’”
李阳和苏婉儿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
就在这时,徐世积匆匆赶来,脸上带着激动的神情:“皇上,大喜啊!我军已经击败了突厥主力,收复了漠北失地!”
李阳猛地站起来,眼中闪过精光:“太好了!传旨下去,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徐世积又道:“突厥可汗已经上表称臣,愿意年年进贡,永不侵犯。”
“好!”李阳道,“善待突厥百姓,允许他们与咱们通商往来,促进民族融合。”
“臣遵旨。”
徐世积退下后,李阳看着苏婉儿和李稷,心中感慨万千。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穿越者,到如今的一代帝王,他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土豆的功劳,更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将继续励精图治,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让“夏”国的旗帜飘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夕阳下,李阳抱着儿子,牵着苏婉儿的手,站在皇宫的最高处,眺望远方。那里,是他一手打造的繁华盛世,是他和所有“夏”国子民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