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冰雪消融,春播序曲
立春那天,李家村的“同心碑”前放了满满一圈新采的迎春花,嫩黄的花瓣顶着残雪,透着一股子鲜活气。王大爷领着互助社的人在碑前焚香,嘴里念叨着:“求老天爷赏个好年成,让咱的土豆结得像拳头,玉米长得比人高……”
李阳站在一旁,看着村民们脸上的期盼,忽然想起系统的“天下粮仓”。原来这宏大的目标,拆解到日子里,就是王大爷的祷告,是妇人手里的种子,是汉子们磨亮的锄头——它从不是悬在天上的念想,而是落在地上的脚印,一步一步,自然就踩出了路。
【春播窗口期已至,建议优先播种耐涝作物与冬小麦,奖励“种子催芽法”一份。】
系统的文字提示弹出来时,李阳正蹲在地里选种。他把系统给的催芽法记在心里:用温水泡种,裹上湿布放在炕头,三天就能出芽。这法子比老辈人用的土办法快了一半,他赶紧让苏婉儿把村里的婆娘们叫来,手把手教她们操作。
“水得温乎,不烫手正好。”苏婉儿演示着往盆里倒热水,“布要用干净的粗布,吸汗又透气。裹种子的时候别太严实,留些缝透气,就像给娃子盖被子,别闷着。”
婆娘们学得认真,有个年轻媳妇笑着说:“皇后娘娘要是还在,怕是也要跟你学这手艺。”
苏婉儿脸颊微红,嗔了她一句:“别胡说,咱就是种好地,让娃子们有饭吃,比啥都强。”
李阳在一旁听着,想起梦里苏婉儿的皇后身份。那时觉得她高高在上,此刻看着她低头教人种地,指尖沾着温水,鬓角别着朵迎春花,才明白真正的“娘娘”,从不是凤袍加身,而是能把日子过成花,把种子孵出芽,让身边的人心里暖烘烘的。
催好的种子分到各村,互助社的汉子们扛着锄头下地了。李阳改良的曲辕犁派上了大用场,牛拉着轻快,一天能翻两亩地。黑脸汉子扶着犁,笑得合不拢嘴:“这犁头比俺家的老犁轻一半,俺家的老牛都能多走两步!”
坡地上,耐涝作物的种子撒下去了,盖着薄薄一层草木灰。李稷跟着李阳在地里插木牌,上面写着“耐涝田”三个字,是他用木炭写的,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子认真。
“爹,这地里能长出多少粮食?”李稷扒着田埂问,手里还攥着半块红薯干。
“够你天天吃烤土豆,还能给你娘扯新布。”李阳摸了摸他的头,“等秋收了,咱用新粮换些糖,给你做土豆糕吃。”
李稷欢呼起来,蹦蹦跳跳地去给种子浇水。看着儿子的背影,李阳忽然觉得,系统的“奖励”从来都不是图纸或技术,而是这样的瞬间——孩子的笑,土地的墒情,婆娘们的絮叨,汉子们的号子,这些才是最实在的“奖励”,比任何蓝图都珍贵。
清明前后,雨水多了起来。修好的水渠派上了用场,水闸一扳,清凌凌的水顺着渠沟流进地里,润得土壤发黑。周先生带着州府的人来视察,看着连片的庄稼地,忍不住感叹:“去年这里还是一片泽国,今年就绿油油的了,真是奇迹!”
“哪有啥奇迹,”李阳指着水渠,“不过是水闸修得及时,种子选得好,大家肯下力气。你看这渠边的草,都有人薅得干干净净,就怕争了庄稼的养分。”
周先生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份文书:“朝廷听说了互助社的事,要在全国推广。这是给你的文书,封你为‘农桑总教头’,掌管各地互助社的事。”
李阳接过文书,上面盖着鲜红的官印,却觉得不如手里的锄头沉。他想起梦里的“共主”身份,那时觉得权柄在握,此刻却觉得这“总教头”的头衔,不过是让他多跑几个村子,多教几个人堆肥,多修几条水渠——它从不是权力,是责任,就像互助社的石碑,立在那里,就得让人信得过。
【主线任务“天下粮仓”进度50%,解锁“农耕交流驿站”建设方案。】
系统的提示弹出时,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西域的商队来了,驼队上挂着各色布匹,为首的商人见到李阳,赶紧翻身下马,递上一封书信:“我家主人听闻中原有种‘金疙瘩’,能抗灾高产,特来求购种子,愿以十倍价格收购!”
李阳打开书信,上面的字迹是西域文字,周先生翻译道:“他们那边去年遭了蝗灾,粮食紧缺,想引进土豆和玉米。”
“种子可以给,但不要十倍价格。”李阳让村民搬来两袋土豆种,“让他们派人来学种植技术,学会了自己种。价格就按互助社的规矩,以物换物,用他们的棉花和葡萄来换。”
西域商人愣了一下,随即大喜:“中原人果然仁义!我这就派人留下学习,定当把这‘金疙瘩’带回西域,让那边的百姓也能吃饱饭!”
看着商队的驼铃远去,李阳忽然觉得,这“天下粮仓”的“天下”,原来不止中原。它还包括西域的葡萄架下,南疆的稻田里,漠北的帐篷外——只要种子能传过去,法子能学明白,哪里都能长出庄稼,哪里都能有热饭吃。
【检测到作物技术跨区域传播,主线任务进度+5%。】
夕阳西下时,李阳带着村民们给刚出苗的玉米追肥。堆肥撒在地里,黑油油的,散发出好闻的气味。苏婉儿带着孩子们送来晚饭,是掺了新麦粉的疙瘩汤,里面煮着鲜嫩的荠菜。
“尝尝这新麦粉,”苏婉儿给李阳盛了一碗,“是周先生送来的耐寒麦种磨的,比普通面粉筋道。”
李阳喝着疙瘩汤,看着地里的幼苗在晚风中摇晃,忽然觉得,自己从未离开过李家村的土地。不管是去州城讲课,还是接待西域商队,他脚踩的始终是泥土,手里握的始终是种子,心里装的始终是让庄稼长高,让百姓笑出声的念想。
或许,这就是系统最终的目的——它从不是要他成为什么传奇,而是要他守住一个种地人的本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把日子过成种子落地的样子,踏实,坚定,生生不息。
夜色渐深,互助社的油灯还亮着。李阳看着村民们在灯下记互助账,王大爷在给孩子们讲堆肥的法子,苏婉儿在缝补装种子的布袋,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天下粮仓”——它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这灯火里,在这笑语中,在每一颗正悄悄生长的幼苗里。
冰雪早已消融,春播的序曲刚刚奏响,而这土地上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