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春耕新声,余音未了
叛乱平定后的第一个春天,来得格外温柔。
积雪消融,溪水潺潺,田埂上冒出了嫩黄的草芽。村民们扛着锄头走进田地,脚步虽还有些蹒跚,眼神却亮得像春日的阳光。去年的战斗留下了太多伤痕,但生活总要继续,土地从不辜负耕耘的人。
李阳站在农技学堂的门口,看着里面坐满了前来学习的农夫。他们中有附近村子的里正,有县城里的小吏,甚至还有几个曾经的敌军士兵——他们战败后不愿离开,选择留在这里学种田。
“今天我们讲稻麦轮作。”李阳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水稻收后种小麦,小麦收后种水稻,能让土壤保持肥力,产量至少提升一成……”
台下的人听得聚精会神,有人埋头记录,有人举手提问,课堂里的声音嗡嗡的,像春雨落在田地里。苏清月坐在角落里,一边整理新的农具图纸,一边听着李阳的讲解,嘴角噙着浅浅的笑意。
学堂外,周校尉正带着几个士兵修补被战火损坏的水渠。他已经被靖王提拔为县城守将,却依旧常来村里帮忙。此刻他卷起袖子,和村民们一起搬石头,额头上的汗珠混着泥土,看着和普通农夫没什么两样。
“周大哥,歇会儿喝口水!”一个年轻村民递过水壶。
周校尉接过水壶灌了一大口,抹了把脸笑道:“得趁这几天把渠修好,不然耽误了春耕,李阳又要念叨我了。”
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个穿着官服的人走进村子,为首的正是户部的张大人。他身后跟着两个捧着卷轴的小吏,脸上带着喜气。
“李阳!苏姑娘!好消息!”张大人老远就喊道,“圣上看了靖王殿下的奏折,龙颜大悦,不仅下旨推广高产稻种,还赐了你们一块‘天下粮仓’的匾额!”
村民们围了上来,看着小吏展开的匾额,金粉写就的四个大字熠熠生辉,顿时爆发出欢呼声。里正的儿子捧着匾额,小心翼翼地往祠堂走去——那里供奉着去年牺牲的村民牌位,这荣耀,也属于他们。
张大人又递给李阳一卷圣旨:“圣上还说,要在你们村设立‘大胤农科院’,由你和苏姑娘主持,户部拨款支持,让你们安心研究农技。”
李阳和苏清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最有力的认可。
然而,平静的日子下,暗流并未完全消散。
这天傍晚,周校尉神色凝重地找到李阳,递给他一封密信。信是靖王派人送来的,上面说魏国公虽已被处死,但他暗中培养的影卫仍有残余,最近在各地流窜,似乎在寻找散落的时空仪器部件。
“他们还没死心。”李阳捏紧了密信,“那些部件若是被他们找到,后果不堪设想。”
苏清月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木盒,里面放着那块从魏国公府搜出的时空核心部件。碎片在灯光下泛着幽蓝的光,像一块凝固的星光。
“这部件能感应到其他碎片的位置。”她指着碎片上跳动的光点,“最近它总在震动,似乎有其他碎片在靠近。”
光点指向的方向,是南方的深山。
周校尉皱眉道:“要不要我带人去搜?”
“不必。”李阳摇头,“影卫狡猾,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我们先按兵不动,等他们露出踪迹再说。”
他将密信烧掉,灰烬随风飘散。窗外的田野里,新插的秧苗整整齐齐,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无论影卫藏在何处,无论还有多少未知的危险,他们都有信心面对——因为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了太多守护的力量。
几天后的清晨,李阳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他走出屋门,只见农技学堂的院子里,停着一架崭新的插秧机——是苏清月设计的那款,木匠们连夜赶制出来了。
苏清月正站在机器旁调试,见李阳出来,笑着招手:“快来试试!我加了个脚踏板,不用弯腰就能插秧!”
李阳走过去,踩上脚踏板,木齿轮“咔哒”转动起来,带着秧苗的铁爪稳稳插入田中。阳光洒在两人身上,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
远处的田埂上,村民们已经开始插秧,欢声笑语随着春风飘过来,和机器的转动声、溪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关于新生的歌谣。
影卫的威胁仍在,时空的谜题未解,但此刻,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
因为春天已经来了,土地已经醒了,而他们,正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起,用双手种下新的希望。
至于那些藏在暗处的阴影——
李阳看了眼苏清月手中的图纸,又看了看远处正在操练的村民和士兵,嘴角扬起一抹坚定的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守住脚下的土地,守住心中的光,就没什么能打垮他们。
春耕的歌声里,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