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功高震主,暗流再涌
皇帝驾临北疆后,对李阳的功绩赞不绝口,当场下旨擢升他为“同平章事”,允许北疆自行任免官吏、收取商税,一时风光无两。百姓们都道北疆好日子要更上一层楼,李阳却隐隐觉得不安——自古功高震主者难安,尤其北疆如今钱粮充足、民心归一,早已引起京城不少人的忌惮。
这份不安,在半年后化作了实实在在的麻烦。
户部突然发来公文,称“北疆商税过高,与民争利”,要求将互市税收的七成上缴朝廷;紧接着,吏部又下文,说“北疆官吏任免过于自主,需由朝廷派官员接管五州要务”;最棘手的是,兵部竟提出“北疆兵甲精良,恐生异动”,要将周校尉统领的护卫队编入中央禁军,调离北疆。
三道旨意接踵而至,每一道都直指北疆的根基——财权、人事权、兵权。
李阳拿着公文,在书房枯坐一夜。刘承进来时,见他眼底布满血丝,案上的茶早已凉透。“司马,这分明是有人在背后使绊子。”刘承气得拍桌子,“咱们的商税全用在修路、办学、赈灾上,一分没私吞;官吏都是百姓选的贤能,比京城派来的只会盘剥的官强百倍;护卫队是保家卫国的,调走了谁来守边境?”
周校尉也怒气冲冲:“我这就带人造反!让京城那些老爷看看,北疆不是好欺负的!”
“不可。”李阳摆摆手,声音沙哑却坚定,“一旦动武,就正中那些人的圈套,他们巴不得北疆乱起来,好名正言顺地出兵镇压。”
【系统紧急激活:检测到朝廷高层施压,威胁等级:极高。奖励:“民心所向符”(强化百姓凝聚力)、“朝堂关系图谱”(揭示官员利益纠葛)、“变通之术手册”(提供应对政治危机的策略)。】
系统奖励的“朝堂关系图谱”让李阳看清了局势:发难的户部尚书、吏部侍郎、兵部尚书,都与前太子党有关联——当年前太子因“结党营私”被废,其党羽一直视支持现太子的李阳为眼中钉,如今借着“整顿地方”的名义,想拔掉他这颗钉子。
“他们要的不是税收、官吏或兵权,是想逼反我,或是让北疆变回以前的贫瘠模样,好证明‘李阳治理不过是侥幸’。”李阳指着图谱上的关联线,“咱们不能硬扛,得用他们想不到的方式应对。”
他立刻做出部署:
- 对户部:主动将商税的三成上缴,但附上详细账目,说明每一分税银的用途,同时让北疆商户、部落联名上书,说“若税银过高,互市将衰,百姓生计无着”,把压力抛回给户部;
- 对吏部:同意朝廷派官员来“协助治理”,但只给虚职,实权仍由本地官吏掌握,同时让这些京官亲眼看看北疆的治理成果——百姓安居乐业、粮产丰足,让他们无从挑剔,甚至可能被感化;
- 对兵部:答应将护卫队中的三百精锐编入禁军,但条件是“仍留北疆戍边,归周校尉节制”,既给了兵部面子,又保住了兵权的核心。
部署刚定,京城派来的官员就到了。为首的是户部侍郎张谦,此人是前太子党骨干,为人刻薄,一到朔州就摆架子,指责北疆的房屋“不够气派”、官吏“不懂礼仪”,还故意在查账时挑刺,说“修路的石料买贵了,定是有人中饱私囊”。
李阳不卑不亢,带他去看石料场——那里的石料都是百姓义务开采的,账目清清楚楚;又带他去学堂,见孩子们读书识字,朗朗上口;最后到互市,看各族百姓交易繁忙,笑语不断。
“张大人,”李阳站在香料田边,指着远处的粮仓,“北疆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该花的地方。您若觉得哪里不对,可任意询问百姓,他们的眼睛是亮的。”
张谦被噎得说不出话,私下里想找商户“问话”,却发现百姓们要么对他避而不见,要么就夸李阳的好,连他带来的随从都悄悄说:“这北疆,确实比咱们京城附近还安稳。”
与此同时,朝廷派来的官吏中,有个叫崔瑾的年轻翰林,出身寒门,心怀百姓。他看到北疆的水车、玻璃坊、双语学堂,又听了李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深受触动,竟主动向李阳提出:“愿留在北疆,不求官职,只想学点实在的本事。”
【系统提示:化解政治危机初见成效。奖励:“民心证言录”(收录百姓对李阳的赞誉,可呈御前)、“官员甄别器”(识别官员忠奸善恶)。】
李阳抓住机会,将“民心证言录”和北疆的治理成果,通过支持现太子的李靖,悄悄送到了皇帝案前。皇帝本就对北疆的繁荣心知肚明,见了证言录,又听闻派去的官吏中竟有主动留下的,顿时明白了前太子党的伎俩。
不久后,京城传来旨意:
- 北疆商税仍按旧制,无需上缴七成;
- 朝廷派来的官员,愿留则留,不愿留者返回;
- 护卫队照旧驻守北疆,周校尉加封为“镇北将军”。
张谦灰溜溜地回了京城,据说刚到京城就被革职查办。
风波平息后,李阳站在城楼上,看着崔瑾跟着刘承学记账,看着周校尉带着护卫队巡逻,看着阿依莎在医馆教孩子们认草药,心中感慨万千。
“爹,那些京城来的人,还会再来找麻烦吗?”念安不知何时站在他身边,仰着小脸问。
李阳蹲下身,摸摸儿子的头:“或许会。但只要咱们把北疆治理得更好,只要百姓们的心向着咱们,再大的麻烦,也能扛过去。”
夕阳下,北疆的土地泛着金色的光,仿佛在印证他的话——根基稳了,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