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稻浪初成,转机暗生
冬去春来,李家村的田埂上泛起新绿。李阳的二亩稻田,成了全村最惹眼的风景。
改良后的稻种抽了穗,颗粒比普通稻种饱满近一倍,稻秆粗壮,哪怕经历了几场春雨,也没像村里试种的其他稻子那样倒伏。最让人惊讶的是,在今年春旱格外严重的情况下,他那片沙土地里的稻子依旧绿油油的——那套简易滴灌系统,竟比村里的大水漫灌还管用,每亩地省了近三成的水。
三叔公又来了,这次没拄拐杖,蹲在田埂上扒拉着稻穗,半天没说话。最后叹了口气:“阳娃,你这本事,真是从哪学的?我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么能耐的稻子。”
李阳正在给稻田追肥,用的是他按梦里配方改良的“草木灰复合肥”,听了这话只是笑:“瞎琢磨的,能多打粮食就行。”
这话传到了镇上农技站的耳朵里。站长姓赵,是个刚从农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听说有个农民工在沙土地种出了“神奇稻子”,起初还不信,带着技术员来看了两趟,当场就惊住了。
“李大哥,你这稻种的抗逆性太强了!”小赵拿着检测仪,眼睛发亮,“沙土地亩产保守估计能到八百斤,比咱们推广的优良品种还高两百斤!你这技术,得推广啊!”
李阳心里一动。他种稻子,本是想让自家和村里人多收点粮食,没敢想太多。可小赵的话,让他想起了梦里那些传遍北疆的超级稻种——或许,这现实里的改良种,也能走出这小村庄?
“我就会种,别的不懂。”李阳有些局促,像当年第一次面对波斯使者时那样。
“不懂没关系!”小赵拍着胸脯,“我们站里可以帮你申请品种改良专利,联系种子公司合作!到时候,不仅你能致富,咱们全县的沙土地都能变粮仓!”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李家村。之前笑话李阳的人,现在都凑过来套近乎,问他稻种卖不卖,能不能教教技术。二婶子更是拎着一篮子鸡蛋上门,直夸王秀有福气,嫁了个“有本事的”。
王秀偷偷跟李阳说:“要不……真跟赵站长合作?咱儿子明年就要上初中了,正好需要钱。”
李阳看着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又看了看墙上儿子的奖状,点了点头。
收割那天,村里来了不少人帮忙,连镇上都派了车来拉稻谷。脱粒机轰隆隆转着,金黄的稻粒堆成了小山。最后过秤时,二亩地竟收了近两千斤稻谷,晒干后也有一千八百斤——这在往年,得四亩好地才能收这么多!
小赵拿着测产报告,激动得手都抖了:“李大哥,破纪录了!咱们县沙土地的最高产纪录!我这就报给县农业局,肯定能争取到项目资金!”
几天后,县农业局的人真来了,还带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说是省里一家种子公司的副总。
“李先生,我们想买断你这稻种的改良技术。”副总递过合同,“出价五十万,怎么样?”
五十万。王秀听到这个数,脸都白了,悄悄拽了拽李阳的衣角。这对常年靠打工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李阳却没接合同,看着对方问:“买断之后,这稻种咋推广?”
“我们会批量培育,包装成‘精品稻种’,主要供应给大型农场。”副总说得理所当然。
李阳沉默了。他想起梦里,自己把超级稻种无偿教给草原牧民,让他们在荒漠里种出粮食;想起那些围着他喊“李司马”的老农,捧着稻穗时眼里的光。
他摇了摇头:“钱我可以少要,但这稻种,得让像俺们村这样的散户也能种上,不能太贵。”
副总愣了,大概没见过跟钱过不去的人。县农业局的人赶紧打圆场:“李先生是想让乡亲们都受益,这情怀可贵啊!要不这样,技术入股,您占三成,种子公司负责培育销售,保证散户能平价买到稻种,怎么样?”
李阳想了想,看向窗外的稻田。风吹过,金色的稻浪沙沙作响,像极了当年北疆的田野。
“行。”他拿起笔,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页的瞬间,他忽然觉得,这场梦醒后的新恨,好像真的在这稻浪里,找到了化解的方向。
不是回到梦里的辉煌,而是用那些刻进骨子里的本事,让眼前的日子,一点点变得像梦里那样踏实、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