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秋意渐浓,庆阳街的梧桐叶落了满地,聚香居的新店招牌在晨雾里泛着红光。
何青云站在门口,看着街面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眉头微微蹙起,开业已过三日,进店的客人却寥寥无几,柜台后的钱箱比北阳城打烊时还要空。
“姐,要不咱们降价吧?”何平安抱着账本站在一旁,少年的手指在“今日流水三十文”的字迹上反复摩挲,指腹都蹭出了红痕。
“隔壁包子铺的肉包才两文钱一个,咱们的麻辣烫卖五文,是不是太贵了?”
何青云摇头,用布巾擦了擦门框上的“聚香居”匾额:“价钱不是问题,是他们还没尝过咱们的味道。”
她望着街对面绸缎庄门庭若市的景象,有些愁,北阳城的老主顾认她的手艺,可京城的人连麻辣烫是什么都不知道,自然不肯贸然进店。
正思忖着,林六娘端着刚卤好的鸡爪从后厨出来,油亮的酱汁在晨光里闪着光:“要不请个说书先生来门口讲段书?北阳城庙会时不都这么干吗?”
何青云接过鸡爪,指尖沾着的卤汁带着微辣的麻香,忽然眼前一亮:“比说书先生更热闹的,我倒有个主意。”
她转身回屋,从行囊里翻出个红布包裹,里面是超市里带的乒乓球和抽奖箱,前世超市促销时的老物件,没想到竟能在这京城派上用场。
她又让何平安去买些彩纸,剪成小条,上面写上“再来一碗”“卤味一份”“谢谢惠顾”,最醒目的一张写着“免单一次”,用金粉描了边。
“从今日起,进店消费满五文,就能抽一次奖。”何青云将纸条折成方块放进箱里,摇得哗啦作响,“中了免单的,今天吃多少都不要钱。”
何平安听得眼睛发直:“姐,这要是中了免单,咱们不就亏了?”
“亏几碗麻辣烫,换个满堂客,值当,”何青云拍了拍他的肩,又从超市里取出两串鞭炮,“再去请个舞狮队,越热闹越好,就说聚香居开业大酬宾。”
午时的日头刚爬到头顶,庆阳街忽然响起震天的锣鼓声,两头金红相间的狮子踩着鼓点窜到聚香居门口,绣球在狮头前晃得眼花缭乱,引来了半条街的人围观。
何平安举着抽奖箱站在台阶上,红布被风掀起,露出里面花花绿绿的纸条,惹得孩童们围着他打转。
“进店吃麻辣烫,就能抽奖咯!中了免单全白吃!”何青云站在门口吆喝,声音清亮得盖过了锣鼓声。
她特意穿了件新做的湖蓝布裙,鬓边别着朵红绒花,手里还捧着碗刚出锅的麻辣烫,红油翻滚的汤底里飘着翠绿的青菜,香气顺着风飘出老远。
一个穿短打的汉子被香味勾住脚步,挠着头问:“这红汤里煮的啥?看着倒像胡辣汤,却又香得不一样。”
“北阳城的特色,麻辣烫,”何青云舀了勺汤递过去,“客官尝尝?不好吃不要钱。”
汉子接过去抿了口,眼睛顿时亮了:“嘿!这味儿绝了!又麻又辣!给我来一大碗!”
他进店坐下时,何青云递过抽奖箱:“客官运气好,正好能抽一次。”
汉子伸手摸出张纸条,展开一看,竟是“卤味一份”,顿时哈哈大笑:“这铺子有意思!不仅吃得香,还有彩头!”
锣鼓声里,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过来,穿长衫的书生好奇地打量着红汤锅里的食材,拎着菜篮的妇人对着抽奖箱探头探脑,连骑高头大马的公子哥都勒住缰绳,让随从去买一碗尝尝。
舞狮队的鼓声刚歇,店里已经坐满了人,何青云在后厨忙得脚不沾地,砂锅咕嘟咕嘟煮着麻辣烫,卤味锅里的牛肉和鸡爪翻滚着,香气混着客人的叫好声,把三日来的冷清冲得一干二净。
“老板娘,再来碗微辣的!”
“我中了再来一碗!这红汤太开胃了!”
“给我也抽一次!看能不能中免单!”
吆喝声此起彼伏,何平安收钱收得手发软,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笑得合不拢嘴,他数着钱箱里的铜钱,忽然发现比昨日多了足足五倍,连掉在地上的碎银子都顾不上捡。
傍晚打烊时,最后一个客人举着“免单”纸条走了,嘴里还念叨着“明日带街坊来尝尝”。
何青云看着空了的汤锅和堆成小山的空碗,忽然觉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却浑身透着股畅快。
林六娘端来碗酸梅汤,冰碴在碗里叮咚作响:“今天卖了三十多碗麻辣烫,卤味也空了半锅,比前三天加起来还多。”
何青云接过碗,刚喝了一口,就见街对面的包子铺掌柜探出头来,眼神复杂地望着聚香居门口散落的鞭炮碎屑。
她忽然想起李重阳说的“做生意要留三分余地”,便让何平安送了两斤刚卤好的鸡爪过去,邻里和气,生意才能长久。
夜里清点账目时,何青云在账本上画了个大大的红圈,旁边写着“抽奖之效”。
她从超市里取出本营销学的书,借着油灯翻看,忽然想起前世的“会员制”,若是给常客发些小木牌,集满十次送一碗麻辣烫,想必能留住更多回头客。
正琢磨着,何平安拿着张纸条跑进来,上面是个客人留下的地址:“这位客官说住在东城,问咱们能不能送货上门,他愿意多付两文钱脚力费。”
何青云的心猛地一跳,送货上门?这不就是前世的外卖吗?她立刻在纸上写下“外卖服务”四个字,笔尖在“两文脚力费”上顿了顿,忽然笑了。
京城的商机,比她想象的还要多呢。
第二日天刚亮,聚香居的锣鼓声又响了起来,这次不仅有舞狮,何青云还让伙计在门口支了张桌子,煮了一大锅麻辣烫免费试吃,竹签串着的豆腐泡和海带结在红汤里翻滚,引得路过的人纷纷伸手来拿。
“姑娘,你这生意经可真妙!”昨天中了免单的汉子又来捧场,手里还提着个食盒,“给我那卧床的老爹也带一碗,他听我说这麻辣烫好吃,馋得直咂嘴。”
何青云给他打包时,特意多放了些汤:“老人家吃不了辣,我少放了花椒,您趁热送去。”
汉子接过食盒,忽然对着店里的客人朗声道:“这老板娘不仅手艺好,心还善!就冲这,我以后天天来!”
客人们顿时哄笑起来,不少人跟着附和:“说得对!咱们以后都来照顾生意!”
日头升到正中时,店里的客人已经排到了街上。何青云让何平安在门口支起临时的桌子,又从林记绸缎庄借了两个伙计帮忙,才勉强应付过来。
有个穿锦袍的公子哥吃了一碗,当即要订十份,说是要带回府里给下人尝尝,还留了个玉佩当定金。
“姐,你看!”何平安举着玉佩跑进来,羊脂白玉上刻着个“王”字,“这定是个大户人家!”
何青云把玉佩收好,忽然觉得眼眶发烫,从北阳城的小摊到京城的店铺,从被极品亲戚欺负到被京城贵人赏识,这一路的辛苦,在看到客人满足的笑容时,都化作了值得。
打烊后,何青云站在门口,看着夕阳把聚香居的影子拉得很长。
她想起李重阳在北阳城写的那副对联:“美味佳肴香飘千里,热情服务客满一堂”,如今在京城,这副对联终于也要应验了。
她让何平安去买些木料,打算做些小木牌当会员卡,又让林六娘准备些干净的陶碗,方便客人打包。
后厨的灶膛里,新卤的牛肉正在咕嘟作响,香气漫过整条庆阳街,像是在宣告着聚香居在京城的扎根与生长。
夜深时,何青云坐在油灯下给李重阳写信,笔尖划过纸面,写下“京城生意渐稳,抽奖引客甚效,待你前来共商拓展之事”。
窗外的月光落在信纸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她忽然觉得,不管是北阳城的烟火,还是京城的月光,只要心里装着家人和生意,哪里都是踏实的家。
聚香居的灯笼在夜色里亮着,映得门口的“抽奖箱”三个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