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弈的《中兴十策》,尤其是其中“一条鞭法”、“官绅一体纳粮”、“改革科举”等核心条款,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瞬间在朝野上下激起了千层巨浪。短暂的震惊与死寂之后,是如同火山喷发般汹涌而来的反对声浪和迅速集结的抵抗力量。
最先做出反应,也最为激烈的,是以陈国公府为首的旧贵族集团。
陈国公,开国元勋之后,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其家族枝繁叶茂,姻亲故旧遍布朝野,在各地拥有数量惊人的田庄、店铺和依附的佃户、匠户,世代享受着免税免役的特权。“官绅一体纳粮”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子,直接剜向了他们赖以生存和维持奢靡生活的命根子!
朝会次日,陈国公虽未亲自上朝,但其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门生故吏,便如同约好了一般,纷纷上书,言辞激烈。有的引经据典,痛斥林弈“变更祖制,动摇国本”;有的危言耸听,声称“一体纳粮”必将导致“士绅离心,天下动荡”;更有甚者,直接攻击林弈“以军功挟持圣听,欲行王莽、曹操之事”!
陈国公府更是暗中联络其他勋贵,频频举行私宴,席间无不痛心疾首,将林弈视作打破他们舒适生活的洪水猛兽。一股以维护自身特权为核心诉求的旧贵族势力,迅速凝聚起来,隐隐以陈国公为首,成为“守旧同盟”中最强硬、最直接的一翼。
几乎与旧贵族同时发难的,是以杨阁老为代表的保守文官集团。
他们或许在田产上不如勋贵众多,但他们赖以生存和维系清高地位的,是数百年来通过科举垄断知识、把持仕途所形成的文化特权和政治特权。“改革科举”、“广设官学”,在他们看来,无异于掘断了他们的根基!让那些只懂得奇技淫巧的“匠人”和粗通文墨的寒门子弟与他们平起平坐,甚至可能凭借所谓的“实用科目”跻身仕途,这是对他们毕生所学、所持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羞辱!
杨阁老的门生,遍布翰林院、国子监以及各部院衙门。他们或许不像勋贵集团那样赤裸裸地反对,但手段更为绵密阴柔。他们利用掌控的舆论和言路,不断上书,从“圣贤之道不可废”的角度,论证科举改革的荒谬;他们质疑广设官学的财政可行性,暗示林弈好大喜功;他们更是在士林清议中,悄然将林弈打上“功利”、“弃本逐末”、“败坏学风”的标签。这股力量,如同无形的蛛网,试图从道德和法理上将林弈的改革扼杀。
与此同时,利益可能受损的地方豪强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们虽不在朝堂,却在地方盘根错节,掌控着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与地方官吏往往沆瀣一气。“一条鞭法”和清丈田亩,将使他们无法再通过隐匿田产、转嫁赋税来牟利;而新军的推广,也可能削弱他们对地方武力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朝中的代理人,或亲自派人入京打点,将反对的声音和金银财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各个关键的节点。
很快,在这三股主要力量的推动下,一个以陈国公、杨阁老为核心,涵盖了大部分勋贵、保守文官及地方豪强代表的“守旧同盟”悄然形成。他们或许在具体利益上有所差异,但在反对林弈改革这一点上,达成了高度一致。朝堂之上,针对林弈及其政策的弹劾奏章,如同雪片般飞向皇帝的案头;朝堂之下,各种诋毁、中伤的流言蜚语,开始在帝都的各个角落蔓延。
然而,林弈也并非孤军奋战。
他的《中兴十策》,虽然触动了旧势力的奶酪,却也精准地击中了许多被压抑群体的痛点,为他赢得了意想不到的盟友。
首先是以江南丝商总会会长沈万金为代表的新兴工商业主。他们积累了巨额财富,却因“重农抑商”的传统和官府的盘剥,地位低下,政治诉求无法得到满足。“一条鞭法”简化税制,有利于商品流通;“鼓励工商”的提议,更是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他们看到了提升自身地位、摆脱“贱商”身份的曙光。沈万金等人开始暗中向林弈示好,并通过各种渠道,为“革新”事业提供财力上的支持。
其次,是无数像林弈曾经那样、出身寒门、在官场中备受排挤的中下层官员。他们看到了“改革科举”、“唯战功是举”背后所蕴含的打破门第、凭才干晋升的机会!他们或许人微言轻,但数量众多,散布在各个衙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他们开始主动向林弈靠拢,或明或暗地表示支持,形成了一股潜流,在守旧同盟控制的官僚体系内部,悄然发挥着作用。
最后,也是林弈最核心的基本盘——以孙懋、刘都尉等为代表的军中将领,以及那支正在组建、完全效忠于他的五千新军!军功授爵、打破世袭,让这些凭借血勇和战功搏杀出来的将领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和前途。他们手握刀把子,是林弈推行改革最坚定、也最可靠的后盾。新军的操练场上,杀声震天,不仅仅是在演练战阵,更是在向所有反对者,展示着“革新派”不容小觑的肌肉。
于是,一个以林弈为旗帜,汇聚了新兴工商业主、寒门官员、军中少壮派将领的“革新派”,也迅速集结成型。
朝堂之上,风云聚会。
一边是盘根错节、势力庞大的“守旧同盟”,他们代表着过去的秩序和既得利益。
一边是锐意进取、充满活力的“革新派”,他们代表着未来的可能和变革的希望。
双方的矛盾,已彻底公开化,再无转圜余地。
每一次朝会,都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奏对之间,唇枪舌剑;目光交错,火花四溅。帝都的空气,因为这两大阵营的对峙,而变得无比凝重。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关于几条政策的争论,这关乎国运,关乎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帝国走向。
一场远比北疆战场更加复杂、更加凶险的政治风暴,已然降临。而身处风暴中心的林弈,手握皇帝赋予的权柄和革新派的支持,将如何应对这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打破这看似铁板一块的守旧壁垒?
帝国的未来,系于他接下来的每一步抉择,每一次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