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下了两天雨,谷里的泥地积着水,几个孩子蹲在暖棚外玩泥巴,把刚采的灵草叶混在泥里,弄得满身泥点。李婶看见,赶紧把孩子拉进棚里擦手:“这么冷的天,在泥里玩要着凉!想学认灵草、画符文,连个正经地方都没有,总不能天天在泥地里教!”
苏清寒帮阿水整理储物阁的种子清单,怀里的齿轮突然轻颤,青铜光往谷南飘去,星核的白光跟着,在雨停后的草坡上拖出淡蓝光带——光带停在半截塌了的木阁前,阁内堆着朽坏的木桌,墙上还贴着模糊的符文印记。
“是旧启蒙阁!”王伯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攥着本泛黄的册子,“这阁以前是教孩子的地方!认符文、学农耕、记天气,我小时候就在这儿学认‘粮’‘水’字,后来地震塌了墙,桌椅朽了,就没人用了,我还留着当年的启蒙课本和符文板呢!”
孩子们听说有能“学本事”的地方,立刻拍掉手上的泥,围着王伯:“我们要学画符文!学怎么种灵麦!”
走近了才见,阁内启蒙符文石嵌在东墙,裂着细缝,表面蒙着灰,刻着的“启”字符文快被雨痕冲没;木桌断了腿,木板书架歪在墙角,上面堆着的旧课本沾着霉点,符文板裂成了两块;星核的白光扫过石面,光带在符文石处亮了亮——石里藏着没散的“传知灵气”。
“得先修阁子,再醒符文!”苏清寒把齿轮贴在符文石上,青铜光钻裂缝,灰层簌簌掉,“启”字符文慢慢显形;阿水用星核白光扫过木桌,断腿的桌子慢慢拼合,朽坏的书架也立了起来,木纹里透着暖光。
“这些课本还能用!”王伯翻开泛黄的启蒙册,里面有手绘的灵草图、农耕步骤,还有歪歪扭扭的符文笔记,“以前教孩子认灵草,就对着图讲;学符文,就用这石板画!”小竹掏出自己的符文板,蓝光覆在启蒙符文石上,石缝里的灵气涌出来,旧课本上的霉点散了,字迹变得清晰,还能隐隐看见图上的灵草在“动”——是符文石的投影功能。
村民们立刻动手:男人们扛来新木,把塌了的墙补好,还在阁内搭了排矮书架,钉了块平整的木板当“黑板”;女人们用布擦净旧课本和符文板,找了些细竹枝当“笔”,蘸着灵泉水就能在石板上写字;孩子们帮着搬小凳子,把课本摆到书架上,小豆子还拿着符文板,学着册子里的样子画“水”字,画完还举给苏清寒看。
傍晚时,启蒙阁彻底激活——启蒙符文石亮起淡蓝光,往“黑板”上投出灵草的影像,叶子上的纹路都看得清;王伯站在板前,指着投影教孩子:“这是灵麦叶,长这样说明缺水;画这个‘润’符文,就能引灵泉水浇田。”孩子们凑在前面,跟着念“灵麦”“润”,声音脆生生的。
苏清寒靠在书架旁,指尖贴符文石,青铜光映出“启”字符文——林砚曾在意识维度的启蒙阁画给她看,说“启字是传知识、教本事,孩子学会了,共生的日子才能传下去”;黑娜轻语:“知识不是藏着,是教给下一代,这才是最牢的守护。”
夜色降临时,启蒙阁的淡蓝光与储物阁绿光、传讯塔金光连在一起,像层暖光裹着谷南;阁内还亮着灯,孩子们围着王伯看农耕图,村民们也凑过来学认符文,连张婶都拿着符文板,想学画“愈”字帮着熬药。阿水在阁旁记录灵气浓度,小竹帮着整理课本,苏清寒攥着齿轮,看着阁内的热闹——山谷的共生守护,又多了层“育幼传知、承续本事”的保障,把山谷的“根”,稳稳种在孩子的笑声与暖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