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地图上的茶绿光点刚凝实半月,江南古镇的雨巷里就传来轻愁的叹息——攥着刻刀的少年小枕,正仰头望着老戏台的雕花横梁。百年樟木上的“八仙过海”纹样裂了好几道缝,雨汽渗进去,让木雕边缘发了霉,连最灵动的吕洞宾拂尘都耷拉着“线头”。小枕摸出手机,镜头扫过梁上的霉斑,对着共生网的圆网轻声说:“戏台木雕裂了,还长了霉,谁能教我留住这些老花样呀?”
视频顺着银纹飘出,山林的小杉最先接话,举着一截杉树木料:“用同材质的樟木木粉混鱼鳔胶填缝!像给小鹿接骨要找对骨头那样,木粉得细到过百目,胶要熬得能拉丝,这样补完才不会再裂!”他边说边把烘干的樟木粉寄往驿站,附上手绘的填缝示意图,标注着“反复填三次,每次干透再磨平”。
沙漠的沙力紧跟着发来视频,背景是涂了桐油的胡杨木:“防潮得学老法子!先给木雕刷三遍熟桐油,再在戏台柱子下垫石质柱础架空,像我们给骆驼窝垫沙棘枝防潮一样,让地气透不上去!”他特意拍了胡杨木的防潮涂层,提醒“桐油要熬掉水分,不然会粘灰”。
茶山的小茶则带来了上色妙方:“用陈茶煮出深茶色染裂缝,再涂一层混了蜂蜡的木蜡油!既能盖住修补痕迹,又能让木材呼吸,就像给茶树喷紫苏水既治病又护叶一样!”她托驿站寄去陈茶砖和木蜡油,附带茶染的温度把控表。城里的古建筑修复师看到视频,补了关键一步:“霉斑要用软毛刷蘸3%的核桃油擦除,千万别用水洗!我把3d扫描的纹样档案发你,对照着修更准!”
为谢众人,小枕把亲手雕的樟木书签分装进锦盒,还附上奶奶做的芡实糕,托河埠头的驿站寄走。小杉收到书签,插在兽医给的动物护理手册里,拍了“小鹿蹭书签”的视频回赠;沙力把芡实糕和沙枣干拼在一起,发到手札笑称“古镇甜配沙漠香”;小茶则用书签压着护茶秘籍,说“木雕和茶田的纹路都要护好”。
雾林的晶芽此刻抽出黛青色新纹,顺着银网往古镇蔓延。当小枕用樟木粉填补完最后一道裂缝时,晶芽飘出带着樟香的微光,落在共生地图上,古镇位置亮起新光点,旁缀朱红戏台图案。青羽灵鸟衔着小枕寄书签用的蓝印花布,飞过各地驿站:沙漠的沙棘丛旁,布角沾的樟木屑发了芽;茶山的茶田边,蓝印花映着茶绿光点格外鲜亮;胡同的门墩上,布片被孩子们系在猫窝旁当装饰。
更动人的是跨域智慧的碰撞:沙力寄来的桐油,被小枕混进古镇的石灰浆,刷在戏台台基上做防潮层,比老法子耐用三倍;小茶的茶染配方,经修复师改良后,让褪色的木雕“铁拐李”葫芦重焕深褐光泽;小杉提供的木材阴干技巧,帮古镇伙伴处理了新采的樟木原料,避免未来开裂。晚辈们也没闲着:高原的扎西背着牦牛毛垫赶来,说“卓玛姐姐教的,垫在戏台角落能吸潮气”;渔湾的阿汐拿着记录本,帮小枕监测木雕含水率,“哥哥说湿度要控在55%左右才安全”。
半月后,老戏台的雕花在阳光下重焕神采:吕洞宾的拂尘纹路流畅,何仙姑的莲花沾着“露水”般的光泽。小枕带着伙伴们在戏台旁立起木架,上面挂满各地寄来的“护木秘籍”——有沙力的桐油熬制笔记,有小茶的茶染色卡,还有修复师标注的“每年春秋刷木蜡油”的提醒。他对着手机喊:“我们要建‘古建修复小队’,把这些法子教给更多古镇!”
夕阳为戏台镀上金边时,青羽灵鸟落在“八仙过海”的雕花上,看着初心手札里的新画面:扎西帮着刷防潮层,阿汐记录温湿度,小枕教伙伴们磨木粉。共生地图上,黛青色光点与所有光点交织,像一张护着文化根脉的网。雾林的晶芽旁,新抽的黛青纹路与其他颜色缠在一起,长出细密的“年轮”——仿佛在说:“共生不只是护着草木生灵,更是护着那些刻在木头里的故事,让每片土地的文脉都能顺着暖光,一直活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