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地图上的墨黑智慧光点刚铺开十日,东南沿海渔湾的潮音里就裹着愁绪——划着小舢板的少年小渔,正对着浑浊的海湾叹气。祖辈守护的湿地滩涂飘着油污,招潮蟹的洞穴被淤泥堵了大半,连每年迁徙来的黑脸琵鹭都少了踪迹;更让他心急的是,爷爷传的“赶海识潮”古法没人学,竹编渔笼朽了,记录渔汛的“潮汐木牌”也裂了缝。小渔举着沾了油污的贝壳,对着共生网拍视频:“滩涂脏了,鸟儿不来了,老渔法子快没了,谁能帮渔湾留住潮声呀?”
视频顺着银网传开,稻田的小稻最先响应,举着装满堆肥的陶罐:“用酱渣混茶渣做生态肥!像给稻田养地那样,撒在滩涂能培育浮游生物,琵鹭就有食吃了!我让驿站送发酵好的肥过来!”他附了堆肥兑水比例表,标注“潮落时撒,养分留得住”。
山区的小墨紧跟着发来视频,手里晃着棠梨木活字:“用活字刻潮汐表!像印绘本那样,把‘初一十五大潮’刻在木牌上,刷上桐油防潮,比老牌子耐用!”他寄来刻好的“潮”“汛”活字,还附了活字拓印渔俗的教程。
社区的小循也凑了热闹,举着旧竹编改的渔笼:“旧竹料熏艾草后重编渔笼!像修旧家具那样用鱼鳔胶加固,留够缝隙不卡幼鱼,符合休渔护苗的老规矩!”他特意拍了竹笼的“留苗口”设计,提醒“笼底加铅坠,沉底不漂”。
城里的生态设计师看到视频,直接发来3套方案:“学米埔湿地的‘基围养殖法’,春夏季养虾净化水质,秋冬季排水引鸟觅食;再建‘渔文化研学角’,把赶海、编笼变成课程,像天台研学那样让城里孩子来体验 !”她还附了AI鸟类监测设备的使用说明,“架个高清探头,能自动数琵鹭数量”。
小渔照着法子行动:和伙伴们撒下生态肥,用新竹笼替换朽坏的旧具,活字潮汐牌立在了滩涂边。为谢众人,他把赶海挖的花蛤装在陶缸改的保鲜盒里,附了奶奶晒的鱼干,托渔港驿站寄走。小稻用花蛤煮糙米粥,拍了“田埂边品海味”的视频回赠;小墨用鱼干下茶籽糖,发到手札笑称“墨香混着咸鲜”;设计师则把渔湾研学方案发给中小学,立刻接到二十多份预约。
雾林的晶芽此刻抽出湖蓝色新纹,顺着银网往渔湾蔓延。当第一只黑脸琵鹭落在新修的滩涂觅食时,晶芽飘出带着咸腥潮味的微光,落在共生地图上,渔湾位置亮起新光点,旁缀“水鸟叼鱼”图案。青羽灵鸟衔着竹编渔笼的碎片飞过,所到之处皆生新机:茶山的茶田边,渔笼碎片改造成了茶叶晾晒架;胡同的菜园里,潮汐木牌成了蔬菜生长记录表。
更动人的是“生态-文化-教育”的融境共生:湿地里种上了太湖同款的狐尾藻,叶片吸收氮磷净化水质,水下很快重现鱼虾穿梭的景象 ;小渔带着城里孩子赶海,用活字拓印渔俗故事,老渔法成了“活教材”;跨域支援还在延续——酱园的小酱寄来熟桐油,给潮汐木牌做防潮涂层;渔湾的阿汐帮着统计研学人数,用滩涂记录法整理“鸟类观测日记”;胡同的小不点们拍了“编渔笼教程”,喊着“渔湾的手艺真好玩”。
半月后,渔湾变了模样:滩涂水变清了,黑脸琵鹭的身影在潮间带起落;研学角的竹棚下,孩子们学着编渔笼、看潮汐表;爷爷们坐在老榕树下,给年轻人讲“赶海识鸟”的老话。小渔带着伙伴们办起“渔湾共生工坊”,墙上挂着各地寄来的“护湾秘籍”——有小稻的生态肥配方,有小墨的活字拓印图,还有设计师的研学课程表。他对着手机喊:“我们要建‘渔湾融境联盟’,连起湿地保护、渔文化传承、城乡研学,让潮声里既有鸟叫,又有欢笑!”
夕阳为渔帆镀上金边时,青羽灵鸟落在竹编渔笼上,看着初心手札里的新画面:孩子们跟着小渔赶海,阿汐核对研学名单,设计师调试鸟类监测设备。共生地图上,湖蓝色光点与所有光点交织,像一张覆盖山海的蓝网。雾林的晶芽旁,新抽的湖蓝纹路与其他颜色缠在一起,织成“生态-文化-生活”的同心圆——仿佛在说:“共生不只是智慧的拼接,更是让生态、文化、人在同一片土地上相融共生,让每道潮声里都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