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云层,洒在华东新区那片被重新翻动的土地上。泥浆尚未干涸,几道新挖的沟槽横贯现场,像大地被划开的伤口。一台小型挖掘机正缓缓退出基坑,履带碾过湿土,留下深深的印痕。远处围挡上的标语依旧鲜亮——“绿色智造,筑梦未来”,可此刻的工地,却正经历一场无声的阵痛。
赵宇站在坑边,手中紧握设计院发来的复核意见书,纸页边缘已被他捏得发皱。八公分的偏差,看似微小,却足以让整条生产线的地基失衡。他抬头看向陆轩,声音低沉却清晰:“必须返工。主设备是定制件,螺栓孔位无法调整,若强行安装,后期震动会导致基础开裂,后果不堪设想。”
陆轩站在原地,目光沉静如深潭。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缓缓蹲下,伸手探入新开的沟槽,指尖触到冰冷的预埋管端口。泥土潮湿,带着昨夜雨水的寒意。他闭了闭眼,脑海中闪过的是整个项目的进度表、资金流、合作方的信任,以及那些日夜守在现场的兄弟们。
片刻后,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召集赵宇、孙明、胡军,会议室,十分钟后。”
会议室里,空气凝重。白板上原本清晰的施工节点图已被一道红笔划过的“调整区”覆盖。陆轩站在中央,声音不高,却如铁锤落地:“问题已经发生,不回避,不推诿。我们要做的,是把损失压到最低,把节奏抢回来。”
赵宇迅速汇报了技术方案:重新定位、开挖、校准、浇筑,全程需四十八小时。期间需暂停周边作业,影响整体进度至少三天。
孙明翻开财务预案,眉头微锁:“返工将增加直接成本约一百二十万,包括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若后期工期延误,还可能触发合同中的延期罚则。”
胡军则沉声道:“开挖区域临近主通道,重型机械进出频繁,安全风险上升。必须重新划定警戒区,增设照明与警示,夜间作业需双岗巡查。”
陆轩听着,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稳定。他忽然开口:“质量不能让,安全不能松,进度……我们抢。”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抢、控、联。
“抢,是抢时间。赵宇,你带技术组现场督工,二十四小时轮班,能并行的工序全部并行。控,是控成本与风险。孙明,启动应急资金池,优先保障返工所需;同时联系保险公司,看能否走部分理赔流程。胡军,你亲自带队,安全巡查密度翻倍,任何隐患,当场叫停。”
三人齐声应下。
陆轩顿了顿,目光落在白板角落的“合作方”标签上,缓缓道:“这次的问题,暴露了我们在技术预判上的短板。如果我们能和启明在研发层面更深入联动,类似偏差,本可在设计阶段就规避。”
他语气渐沉:“我有个想法——建一个联合研发中心。不是挂名,不是形式,而是真正把双方的技术力量拧成一股绳。我们出场地、人力,他们出核心算法与设备支持。目标明确:攻克绿色能源产线的共性难题,提升交付标准。”
赵宇眼神一亮:“若能实现设计与施工的前置对接,很多问题都能在图纸阶段解决。”
孙明也点头:“技术共享,不仅能降本增效,还能增强合作黏性。只要利益分配机制清晰,启明没有理由拒绝。”
胡军虽不擅言辞,却重重点头:“只要能少走弯路,兄弟们少冒风险,我全力支持。”
会议结束,陆轩立刻拨通启明自动化总经理周正的电话。
“周总,我是陆轩。有个提议,想当面谈。”
两小时后,启明总部会议室。
陆轩将返工方案、成本测算、风险预案一一呈上,末了,平静道:“我们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不找借口,不拖时间。这是态度,也是能力。”
周正翻阅文件,神色从疑虑转为凝重,最终轻叹:“陆总,说实话,我原本担心你们会掩盖问题,拖到后期再说。但你们的反应速度和透明度……超出预期。”
陆轩微微一笑:“合作不是互相试探,而是共同扛事。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谁先担起来。”
他顺势切入主题:“所以我提议,我们不止于项目合作,更进一步——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目标很明确:未来三年,联合攻关智能产线的五大核心技术瓶颈,包括模块化设计、低碳工艺、自动化调试等。我们提供场地与工程团队,贵方提供研发资源与技术标准。成果共享,风险共担。”
周正沉默片刻,手指轻敲桌面:“技术共享,意味着核心数据互通。我们内部,必然有人反对。”
“我理解。”陆轩坦然,“但时代变了。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谁能整合资源,谁才能立于潮头。我们不是要窥探贵方机密,而是要建立一套共同语言,让设计更贴近施工,让技术更服务于落地。”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周总,您觉得,是守住一道墙安全,还是跨过一道墙,一起建一座城更值得?”
周正抬头,与他对视良久,终于展颜:“陆总,你这话说得……有点意思。”
两人深入探讨,从研发方向到组织架构,从资金投入到知识产权分配。陆轩条理清晰,既不卑不亢,又处处为对方考量。他提出设立双主任制,双方各派一名负责人;设立独立预算账户,专款专用;建立月度技术联席会,确保沟通畅通。
“利益分配上,”陆轩最后道,“我们按投入比例共享专利收益。若项目落地产生超额利润,再按贡献度二次分配。公平透明,不留隐患。”
周正终于点头:“好。我回去就向董事会汇报。若无意外,一个月内,我们可以启动筹备。”
陆轩起身,伸出手:“合作不止于合同,更在于共识。这一拳,我们打出去,就别再收回。”
一周后,联合研发中心筹备小组正式成立。
筹备会上,双方代表围坐长桌。陆轩代表樊星阁,周正亲自挂帅启明团队。会议议程三项:人员调配、场地选址、设备清单。
“人员方面,”启明技术副总徐峰开口,“我们初步拟了十人名单,涵盖自动化、结构设计、能源管理。但核心算法团队,只能派两名外围工程师参与,核心成员暂不便介入。”
陆轩眉头微动,但未动声色:“理解。但我们这边,将派出赵宇牵头,配齐土建、机电、bIm建模团队。若贵方能开放部分算法接口,我们可在模拟调试环节大幅提速。”
徐峰略显犹豫:“这需要集团特批,流程较长。”
“那我们先从可共享的部分做起。”陆轩转向场地议题,“我建议,研发中心设在新厂东侧,独立院落,两百米步行可达施工区,便于实地验证。水电、网络、安防,我们一周内完成配套。”
孙明补充:“场地改造预算已列,十日内可交付使用。”
设备清单讨论至中途,启明采购主管提出:“高精度激光校准仪、三维扫描仪等设备,单价超百万,建议先租赁,后期视使用频率再决定采购。”
陆轩当即回应:“不租。我们直接采购两套,一套用于研发,一套用于现场。设备是根基,不能打折扣。”
会议渐入佳境,各方表态积极。就在即将达成一致时,徐峰忽然道:“人员调配上,还有一个问题——若后期研发成果涉及重大突破,人员流动如何管控?我们担心,技术外泄风险。”
陆轩抬眼,正色道:“研发中心内所有人员,签署双向保密协议。设立独立服务器,数据分级权限管理。若有人违规,双方共同追责。技术是活的,人也是活的,堵不如疏,关键在机制。”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六个字:共研、共担、共享。
“我们不是在建一个实验室,而是在种一棵树。根在双方,枝叶向未来。只要根扎得深,风吹不倒,雨打不垮。”
会议室陷入短暂寂静。
周正缓缓点头:“好。就按这个方向,细化方案。下周五,我们开第二次筹备会。”
散会后,阳光斜照进走廊。陆轩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正在重新浇筑的基坑,混凝土泵车的臂架缓缓摆动,像一只巨手,将未来一寸寸夯实。
赵宇走来,低声问:“他们只派外围工程师,怎么办?”
陆轩目光未移:“先让他们进来。门开了,光就会照进去。”
他转身,大步走向电梯。
筹备小组的会议纪要尚未打印完毕,纸张在打印机内缓缓吐出,最后一行字清晰可见:“核心技术人员名单待定,需双方进一步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