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墙上的光斑消失了。
我盯着南侧外墙那个位置,反射点原本落在第三块钢板接缝处,现在只剩一片灰蒙的锈迹。他们收了反光片,动作干净利落,没有多余停留。这不是放弃侦察,是换方式了。
“角度变了。”苏晨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他手里攥着终端,屏幕还停在红外热感图上,“刚才那道光持续了四十七分钟,正好覆盖我们早间巡检的时间段。他们在测我们的人流规律。”
我点头,把笔记本翻到最新一页。上面记着三组数据:光斑落点坐标、照射时长、风速偏差值。这些不是随机行为,是测绘作业的标准流程。普通流浪者不会这么干,只有受过训练或者有过类似经验的人才会用这种手段收集信息。
苏瑶站在副控台前,手指轻轻敲了下桌面:“如果我们再发一次广播呢?换个频率,加点威慑内容?”
“没用。”我说,“他们已经拿到了想要的东西。现在再说话,只会让他们觉得我们在慌。”
她没反驳,只是把应急包重新拉开,检查里面的止血钳和绷带位置。这个动作她昨晚做了两遍,今天又来第三次。我知道她在压情绪,但没点破。
我走到投影墙前,打开安全屋结构图。南墙是薄弱区,虽然加固过两轮,但接缝处仍有微小错位,从高处看能分辨出轮廓差异。他们昨天的观测,明显集中在这一带。
“不能再等了。”我说,“他们不回应,不是因为不想谈,是因为已经在规划怎么打进来。我们必须抢在这之前,把防线推到他们前面去。”
苏晨抬头:“你是说……升级防御?”
“不只是加固。”我拿起笔,在图上画出三条线,“我要建三道防线——物理的、监控的、人的。从今天起,团队进入全面战备状态。”
苏瑶停下整理的动作:“具体怎么做?”
“第一,南墙加装倾斜板。”我指向外墙设计图,“用废弃车门焊接成六十度斜面,不仅能干扰光学测距,还能让攀爬变得困难。第二,补全监控盲区。现有的探头覆盖不到西南角堆料区,得想办法扩展视野。第三,演练。”我看向两人,“不管多像演习,都必须按真实攻击来走一遍。谁慢一步,谁出错,后果我们都清楚。”
空气静了几秒。
苏晨先开口:“我可以改装旧探头,加上反光镜阵列,成本低,速度快。”
“去做。”我点头,“材料库有三辆报废轿车的后视镜,够你拼一组广角系统。”
他转身就往设备间走。
苏瑶看着我:“那医疗通道呢?如果真打起来,伤员怎么转移?”
“你负责划定备用路线。”我说,“不能和主防御区重叠,也不能经过武器库或发电机房。一旦开战,这些地方都会封锁。”
她思索片刻:“东侧排水管通道可以改造成应急通路,出口在外墙五十米外的绿化带塌陷区,隐蔽性好。”
“标记出来,今晚就装独立照明和报警按钮。”
她点头,拿起记号笔走向图纸区。
我回到主控台,调出物资清单。焊接需要氧气瓶、电焊枪、防护面罩,还有至少六扇完整的车门。材料库里有八扇,但其中三扇变形严重,得筛选。
我按下通讯键:“苏晨,暂停探头改装,先跟我去材料库挑钢板。”
五分钟后我们在b区仓库碰头。铁架上堆着各类金属构件,灰尘厚得能在表面留下指痕。我抽出一扇车门,边缘有撞击凹陷,但主体结构完好。
“这扇能用。”我把门靠墙立好,“再找四扇类似的,优先右侧前门,曲率更适合做斜面。”
他蹲下身翻找,忽然抬头:“林越,焊接的时候会有火花,晚上容易暴露位置。”
“所以白天干。”我说,“而且只焊两小时,从十点到十二点,避开他们最可能观察的清晨和黄昏。”
“那警戒呢?”
“我和苏瑶轮流上观察塔。你负责设备间监控联动,一旦发现异常移动,立即鸣哨。”
他点头,扛起一扇门往运输车走去。
回到地面层,我们开始组装。我戴上手套,把车门摆到预定位置。斜面朝外,底部用角铁固定,顶部加横梁锁死。焊点要避开原有接缝,防止热量传导导致钢板变形。
电焊枪点燃的瞬间,刺眼的蓝光闪了一下。我低头避开直视,手稳稳沿着接合处推进。金属熔化的气味很快弥漫开来。
苏瑶在塔顶通报:“西侧无动静,南面营地仍无人出现。”
我应了一声,继续焊接。每一道焊缝必须连续,中途不能停顿,否则强度会下降。汗水顺着额角滑下来,我没空擦。
两小时后,五块倾斜板全部安装完毕。我退后几步查看效果,新结构让南墙看起来更凌乱,但也更难判断实际厚度。阳光照上去,反射光被分散成几道不规则亮斑,无法形成稳定测距条件。
“行了。”我说,“接下来是监控。”
苏晨已经在设备间架好了改装探头。他用三面后视镜拼成扇形阵列,绑在原摄像头前方,调试角度后,画面成功覆盖了西南死角。
“现在盲区缩小到七平方米以内。”他指着屏幕,“而且我能把手持终端接入,随时移动查看。”
我点头:“设成自动巡航模式,每十五分钟扫一次。”
他快速敲击键盘,设定程序。
傍晚六点,所有硬件升级完成。我召集两人回到主控区。
“该练了。”我说,“模拟一级入侵——有人试图翻越南墙。”
警报声响起的那一刻,苏瑶迟了四秒才抓起应急包。
我叫停。
“问题不在速度。”我说,“在反应逻辑。警报响,第一动作不是整理东西,是确认位置。你现在不知道攻击点在哪,就盲目跑向医疗区,万一伤员在西区呢?”
她抿了下嘴:“下次先看屏幕。”
“对。”
第二次模拟开始。
这次她第一时间看向监控,但苏晨误触陷阱联动开关,导致东侧通道门被误锁,阻断了预定撤离路线。
我又叫停。
“系统太复杂。”我说,“我们现在不需要完美操作,要的是快和准。从现在起,响应信号简化——红灯亮,全员武装到位;黄灯闪,准备支援;蓝灯常亮,解除状态。”
我拿出三个指示灯模块,接入手环系统。
第三次演练开始。
警报响起,红灯亮起。
苏瑶看屏确认攻击点,抓起应急包冲向预设接应点。苏晨启动红外追踪,将目标锁定在南墙区域。我提棍登上观察塔,视角刚稳,就听见苏晨喊:“东侧震动传感器触发!”
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双重试探。
“苏瑶,转东区!”
她调头奔向排水管通道。
十秒内,三人全部就位,武器系统激活,备用路线畅通。
我按下终止键。
屏幕上回放全程记录,总响应时间五十二秒,比上次缩短近一半。
“可以了。”我说,“明天开始,每天早晚各一次演练,随机触发警报位置。”
苏晨松了口气,抬手抹了把汗:“总算没出岔子。”
我看着监控墙,南侧营地依旧安静。
但我知道,真正的考验还没来。
我打开《战备守则》修订版,将今日新增措施归档。三线防御体系正式启用,物资消耗记录同步更新。
苏瑶把应急包移到避难舱指定位置,回来时顺手调整了副控台的角度,让它正对着主入口方向。
苏晨最后检查了一遍红外联动装置,确认全区域响应时间压缩至0.6秒以内。
他抬头看我:“下一步呢?”
我盯着屏幕,那个曾被打上光斑的墙面,现在只剩下模糊的影子。
“等他们再动。”我说,“然后让我们看看,到底是谁在盯谁。”
苏晨的手指在终端边缘轻轻敲了一下。
我抬起手腕,红灯突然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