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建安肇始 登基大典
新帝,自然有新年号,刘进取名建安,意欲长建久安之意!
建安元年,八月十五。
长安城内,自清晨便已车水马龙,旌旗蔽日。自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以来,这座古都历经数百年兴衰,今日终于再次迎来新帝登基的盛典。
皇宫南门之外,早已铺设好长长的红毡,从朱雀大街一直延伸至太极殿前。沿途甲士林立,皆是刘进麾下精锐,身披亮银甲,手持长戟,腰悬佩剑,神情肃穆,气势凛然。街道两旁,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他们踮着脚尖,翘首以盼,脸上带着激动与好奇——今日之后,他们将迎来新的君主。
太极殿前的广场上,更是盛况空前。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身着崭新的官袍,手持笏板,神情庄重。王允、杨彪等前朝公卿站在前列,虽面带复杂,却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岳飞、李靖等武将铠甲鲜明,腰杆笔直,眼中满是对新朝的期待;刘伯温、戏志才等谋士则神色沉稳,静观大典进程。
辰时三刻,随着一声悠长的钟鸣,大典正式开始。
刘进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内侍的引导下,缓步走出偏殿。龙袍上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纹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又不失少年英主的锐气。
他沿着红毡前行,每一步都沉稳有力。身后,是捧着玉玺(刘协留的,不是孙坚那块)的内侍,那方历经秦汉的玉玺,今日将正式交到他的手中。
祭天高台早已设在广场中央,上置昊天上帝神位。刘进拾级而上,接过礼部官员递来的祝文,朗声宣读:
“维建安元年,岁在丙子,八月十五,大汉嗣君刘进,敢昭告于昊天上帝:昔董卓乱政,社稷倾颓,生民涂炭。进以薄德,兴义兵,诛国贼,复两京,皆赖天地庇佑,将士用命,百姓归心。今先帝宾天,国无正统,群僚百姓,咸请进承继大统。进不敢辞,谨以礼告天,愿承天命,继汉祚,兴礼乐,安黎元,扫六合,清四海,使大汉中兴,永固社稷。唯上帝鉴之!”
声音洪亮,传遍广场,文武百官与百姓皆跪地叩拜,山呼“万岁”。
礼毕,刘进将祝文付之一炬,象征着上天已接纳他的祈告。随后,他转身面向百官,接受朝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呼声此起彼伏,回荡在长安上空。刘进望着脚下跪拜的众人,心中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从今日起,这万里江山,这亿万生民,便都在他的肩上了。
登基礼毕,刘进返回太极殿,正式宣布改元“建安”,取“建立安宁天下”之意。
“传朕旨意,”刘进坐在龙椅上,声音透过殿内的回声,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大赦天下,除谋逆、杀人等重罪外,其余囚徒皆赦免;免关中、并州、凉州百姓赋税一年,以休养生息。”
“陛下圣明!”百官再次叩拜。
接下来,便是安顿后宫。刘进深知,后宫安定,方能专心朝政。
“尊何氏为皇太后,”他首先下旨,“于皇宫西侧修建慈宁宫,供太后居住,一应供奉,务须丰厚。”
何太后虽未亲临大典,却也在长乐宫听闻消息,心中安定——刘进并未因登基而薄待于她,这份尊荣,足以让她在后宫安身。
随后,便是册封皇后与太子。
“册封马氏秀英为皇后,”刘进看向阶下,马秀英身着凤袍,端庄得体,正与其他命妇一同跪拜,“授金册金宝,居中宫坤宁宫,统摄六宫。”
马秀英叩首谢恩,声音沉稳:“臣妾谢陛下隆恩。”她自刘进微末时便相伴左右,贤良淑德,母仪天下,无人不服。
“册封长子刘皓为皇太子,”刘进继续道,“居东宫,设太子詹事府,择贤能辅之,教以诗书礼乐,军国大略。”
已经八岁的刘皓行至殿中,长得英俊精干,头脑也极其清明。他跪下接旨的同时,也象征着新朝的传承有望。当然,刘进一点也不担心这位能不能维持基业,李世民模板之下,刘进甚至觉得,他比自己更适合当皇帝!
接下来大封后宫,而东汉后宫旧制,仅有贵人和美人两级,等级简略,难以彰显尊卑。刘进索性下诏改革:
“后宫等级,宜仿古制而损益:设贵妃四人,以‘贤、良、淑、德’为名,位在皇后之下;次设妃八人,赐双字封号;再设嫔十二人;其下为贵人、美人,皆不设定员;末设选侍、随侍,为低阶位次。”
旨意一下,便开始册封。
“册封穆氏桂英为贤贵妃,窦氏仙童为良贵妃,赐居永和宫、承乾宫。”穆桂英、窦仙童皆是战功赫赫的女将,且与刘进情深意笃,也是最早跟随刘进的,得封贵妃,实至名归。
“册封黄氏凤仙为庄妃,甄氏姜为惠妃,王氏兰英为丽妃,张氏宁为顺妃,赐居各宫。”四人或出身将门,或贤淑有才,或功劳颇高,各有封赏。
嫔位暂空,留待日后增补。
贵人一级,册封李师师、梁红玉、鱼玄机、张出尘、花木兰、花宝燕、张氏(原甄氏母,虽初时不愿,却难违圣意)、单盈盈、黄舞蝶,杨延琪等,皆赐居偏殿,各有份例。
美人一级,则有杨延瑛,黑白夫人、马赛英、庞秋霞、方百花、甄脱、甄道、卞赛、卞敏等等剩下的刘进的妾室,亦按等级分置宫苑。
最末的随侍,仅有董白与其母范氏。二人因范氏诛杀董卓有功,被接入宫中。董白刚刚及笄,范氏也只是安分妇人,能得此位置,已属侥幸——她们心中清楚,若在宫外,以董卓家眷的身份,早已死无葬身之地。刘进此举,既是赏功,也是一种变相的庇护,朝臣虽有微词,却也无人敢公开反对。
后宫既定,宫阙之内顿时焕发出新的气象。工匠们开始修缮各宫,添置器物,曾经因战乱而萧索的皇宫,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安顿好后宫,刘进便将重心转向朝政。他深知,要想稳固统治,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官僚体系。
“传朕旨意,”刘进看向百官,“废三公九卿旧制,改行六部制度,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总领天下政务;官员品级,分九品十八级,以定尊卑。”
此令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王允、杨彪等前朝公卿脸色微变——六部制度直接削弱了三公的权力,他们这些人的地位,恐怕要大不如前了。
刘进却不管他们的反应,继续任命:
“授杨彪为太尉,王允为司徒,皆正一品,参赞朝政,享食邑三千户。”
二人虽得高位,却无实权,说白了就是荣誉头衔。杨彪、王允心中虽有不满,却也只能躬身谢恩——如今刘进权势滔天,他们根本无力反抗。
“授董承为卫尉,伏完为光禄勋,皆从二品,赐列侯,食邑千户。”董承、伏完等外戚与宗室,也得了些闲职,虽无实权,却也保住了富贵,倒也安分下来。至于剩下的原来的公卿大臣,也都封了闲职,但是官位不低,因此也没人闹事!
接下来,便是刘进的核心班底。
“授刘伯温为尚书令,从一品,总领六部,辅佐朕处理朝政;授王猛为尚书仆射,正二品,协助尚书令,分管庶务。”刘伯温智计深沉,王猛刚猛果决,二人一柔一刚,正是总领政务的最佳人选。
“授田丰为吏部尚书,正二品,掌管官员选拔、考核、升迁;授张居正为户部尚书,正二品,掌管户籍、赋税、粮仓;授于谦为兵部尚书,正二品,掌管军队调度、军械、边防;授寇准为礼部尚书,正二品,掌管礼仪、祭祀、外交等;授狄仁杰为刑部尚书,正二品,掌管刑狱、律法;授文天祥为工部尚书,正二品,掌管工程、水利、营造。”
六部尚书,皆是刘进精挑细选的能臣——田丰刚正,张居正善理财,于谦知兵,寇准懂礼,狄仁杰明断,文天祥务实,各司其职,足以支撑起新朝的政务骨架。
为培养后备人才,刘进又下旨:“设立翰林院,为储相之地,掌修史、着作、经筵等事。授王守仁为翰林院大学士,从二品,总领院事;授王安石、蔡邕为学士,从三品,协助讲学授课。”
王守仁心学大成,王安石变法有术,蔡邕精通经史,三人共同负责推行“三舍法”,在长安开设国子学、太学,选拔寒门子弟入学——此举虽早已在并州推行,却也再次触动了世家的利益,只是如今刘进势大,他们只能隐忍不发。
“设立凌渊阁,为议事之所,掌献替可否,备顾问。授戏志才、陈宫为凌渊阁大学士,从二品;授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公为学士,从三品。”凌渊阁相当于智囊团,专为刘进提供决策建议,皆是心腹谋士。
“授魏征、长孙无忌为谏议大夫,正四品,掌规谏朝政得失,弹劾百官。”魏征以直言敢谏闻名,长孙无忌心思缜密,二人正好互为补充,监督朝政。
官制初定,新旧官员各有安置。虽有前朝公卿心存不满,却也无人敢公开反对——刘进的布局环环相扣,既给了他们体面,又牢牢掌握了实权,手段之老练,远超众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