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刚把舞台边缘的钢架染成暖橙色,排练室的门就被轻轻推开。门口站着的人裹着米白色风衣,发尾还沾着点室外的凉意,正是许久没出现在排练现场的裴珠泫。
她手里拎着个黑色琴盒,视线先扫过舞台上还亮着的三束追光——暖黄落在空着的琵琶支架上,白光裹着电子琴的琴键,红光则轻轻搭在伽倻琴的琴弦上,像三个安静等待的音符。“看来我来晚了,你们已经把光和音乐搭得这么像样了。”裴珠泫走过来,把琴盒放在台阶上,指尖碰了碰伽倻琴的琴身,“珉周的琴稳多了,上次见还总晃。”
金珉周刚咬完最后一口苹果,赶紧站起来:“是阿澈找了海绵垫,现在弹长音特别稳。珠泫姐,你怎么突然过来了?”
裴珠泫笑着打开琴盒,里面是一把保养得极好的古筝,弦上还泛着淡淡的光泽:“前几天听明浩说,《融》的舞台还缺个中低音的民乐铺垫,刚好我这阵子空出时间,就想着过来试试能不能补上。”她抬头看向林砚,“砚砚,你之前写的琵琶旋律里,是不是有段间奏想加层厚一点的音色?我对着你发的乐谱练了几天,或许能搭得上。”
林砚眼睛一下子亮了,她赶紧拿出手机里存的乐谱片段:“对!就是副歌后那段慢板,我总觉得琵琶的音色太亮,少点沉下来的劲儿。珠泫姐,你要是能来,这段肯定能更‘融’!”
徐明浩刚好从设备间出来,看到裴珠泫也愣了一下,随即笑起来:“你倒是会挑时间,我们刚把光和动作合顺,正愁民乐部分还少点层次。”他走过去帮裴珠泫把古筝搬到乐手区,阿澈立刻递过早就备好的琴架,还细心地垫上了和伽倻琴同款的海绵垫,“先试试稳定性,舞台地板虽然平,但古筝琴身重,别像珉周的琴似的晃。”
裴珠泫坐下调试琴弦,指尖拨出一个低沉的音,声波轻轻撞在舞台的墙壁上,又慢慢飘回来,刚好把琵琶之前留下的亮音色裹住。“没问题,稳得很。”她抬头看向小雅,“追光这边,要是加了古筝,是不是得再补个光位?总不能让我在暗处弹吧?”
小雅赶紧翻开速写本,上面已经画满了舞者和乐器的光位标记,她立刻在伽倻琴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古筝轮廓,又添上一抹淡紫色:“我早留了第四号追光!本来想着万一要加乐器就用,现在刚好给珠泫姐用,淡紫色的光,跟红光搭在一起应该不抢戏,还能突出古筝的沉劲儿。”
调试很快开始。阿澈重新播放节拍,林砚的琵琶先起音,暖黄追光落下;朴成训的键盘紧接着切入,白光跟上;金珉周的伽倻琴长音飘出时,红光铺开——就在这时,裴珠泫的古筝突然加入,指尖划过琴弦,低沉又温润的音色瞬间填满舞台的空隙,小雅立刻比出“四”的手势,淡紫色的追光轻轻落在古筝上,四种颜色的光在舞台中央慢慢交叠,像把音乐织成了一块柔软的布。
可到了慢板部分,新的问题冒了出来。古筝的音色虽然沉,但和琵琶的衔接总差了点默契——林砚的琵琶收尾刚落,裴珠泫的古筝起音就慢了半拍,原本该“粘”在一起的旋律,断成了两截,连淡紫色的追光都显得有点突兀。
“停一下。”裴珠泫抬起头,指尖还放在琴弦上,“砚砚,你收尾的时候能不能稍微拖一点尾音?我跟着你的尾音起,应该能接得更顺。”
林砚点点头,重新试了一遍。这次她的琵琶尾音刚飘起来,裴珠泫的古筝就稳稳接上,两种民乐音色缠在一起,像水流过石头,顺滑又自然。小雅也调整了追光,让暖黄和淡紫的光在衔接时慢慢叠在一起,不再是生硬的切换。
“太妙了!”郑艺琳忍不住拍手,“现在中高低音都齐了,民乐的层次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裴珠泫擦了擦琴弦上的细汗,看向徐明浩:“舞者的动作呢?我刚才听慢板的时候,总觉得少个和古筝呼应的动作,比如一个缓慢的旋转,刚好卡着古筝的长音?”
徐明浩立刻招手让舞者过来,亲自示范了一个慢旋转动作:“你看这样行不行?古筝长音起的时候,舞者从舞台左侧慢慢转到右侧,追光跟着转,刚好把古筝的沉劲儿托起来。”他让舞者跟着音乐试了一遍——古筝长音刚响,舞者的裙摆就慢慢展开,淡紫色追光跟着旋转,和暖黄、白、红三种光在舞台上画出一道弧线,连空气都好像慢了下来。
天色彻底暗下来时,排练室的灯全亮了。裴珠泫把古筝放回琴盒,看着舞台上忙碌的众人——林砚在和朴成训核对旋律细节,小雅在补画古筝的光位标记,阿澈在调试明天音响要用的线路。她突然觉得,《融》的舞台就像一块拼图,之前缺的那一块中低音民乐,现在终于补上了。
“对了,明天音响师傅来的时候,我也过来。”裴珠泫扣上琴盒,“古筝的音色需要稍微调重点低音,我在旁边盯着更放心。”
徐明浩点点头,把她送到门口:“辛苦你了,有你在,咱们这舞台才算真的完整了。”
裴珠泫笑着挥挥手,风衣下摆扫过门口的台阶。门外的晚风带着点凉意,却吹不散排练室里的暖意——那是音乐、灯光、动作和每个人的用心,慢慢熬出来的,属于《融》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