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杏花少年
杏花镇的晨雾还没散尽,凌云已背着半篓柴禾,站在镇口的老槐树下。他今年十五岁,个子蹿得快,肩膀却还单薄,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套在身上,像挂在竹竿上的布袋。
“阿云,又去后山了?”卖豆腐的王婶推着独轮车经过,车轴“吱呀”作响,“你阿爹的药,我给放灶台上了。”
凌云挠了挠头,露出一口白牙:“谢王婶。”他爹前年上山采药摔断了腿,家里的担子便落在他肩上,每日砍柴、采药,换些铜钱给爹抓药。
老槐树下的石碑前,总围着些外乡来的江湖客。碑上“剑在民间,莲在心间”八个字,是十年前剑莲宗的玄真长老题的。凌云听镇上的老人说,这碑下埋着宝贝,是百年前“剑莲侠侣”留下的圣剑。
“骗人的。”凌云踢了踢脚下的石子,他挖过三次,只挖到些碎瓦片。
背着柴禾往家走,路过阿竹叔的旧屋时,他停下了脚步。阿竹叔是镇上第一个见过圣剑的人,三年前突然说要去剑莲宗拜师,从此没了音讯,屋里的东西都留给了邻居照看。
“进去瞅瞅。”凌云推开虚掩的木门,院里的杂草快没过膝盖。他记得阿竹叔说过,那柄锈剑被他藏在了炕洞的砖缝里。
伸手在炕洞里摸索,指尖触到一片冰凉的铁。凌云心里一紧,掏出一看,果然是半截锈剑,比他上次偷偷看到时,锈得更厉害了,剑身的流云纹几乎被铁锈糊住。
“还真在。”他把锈剑塞进柴篓,心想等卖了柴,找个铁匠打磨打磨,或许能当把不错的柴刀。
二、锈剑初鸣
凌云的家在镇子最东头,一间低矮的土坯房。他刚推开门,就听见爹的咳嗽声从里屋传来。
“阿云回来了?”李老爹躺在铺着稻草的土炕上,腿上盖着打满补丁的棉被,“今天的柴卖了多少?”
“还没去呢,”凌云把锈剑藏在门后,“先给您煎药。”
药罐在灶上咕嘟作响,散发出苦涩的气味。凌云坐在灶门前添柴,目光总忍不住瞟向门后的锈剑。那铁锈的颜色很深,像极了他去年在药铺见过的“血竭”,一种止血的药材。
“阿云,帮爹翻个身。”
凌云连忙放下火钳,刚走到炕边,就听见“哐当”一声——是门后的锈剑掉在了地上。更奇怪的是,剑身落地的地方,灶里溅出的火星竟自动绕开,没烧到半点铁锈。
“啥东西响?”李老爹问道。
“没啥,柴刀掉了。”凌云捡起锈剑,指尖被剑刃划破,一滴血珠落在锈迹上。
就在这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那滴血珠竟被铁锈吸了进去,剑身隐隐泛起红光,原本模糊的流云纹,仿佛活了过来,在锈皮下缓缓流动。
“邪门了。”凌云吓得差点把剑扔了,却见剑柄处的铜箍忽然转动,露出一个小小的凹槽,里面嵌着块黑色的木片,上面刻着个模糊的“云”字。
药罐“噗”地溢出药汁,凌云连忙去关火,把锈剑随手塞回门后,可指尖的刺痛和那诡异的红光,却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三、龙吟乍现
三日后,杏花镇来了伙外乡人。
他们穿着统一的黑色劲装,腰间佩着弯刀,领头的是个独眼龙,盯着镇口的石碑看了半晌,对身后的人道:“就是这,挖!”
镇上的百姓吓得不敢出声,眼睁睁看着那些人在老槐树下刨坑。独眼龙的弯刀很快挖到了硬物,发出“铛”的一声脆响。
“找到了!”
凌云背着柴篓路过,正好看见他们挖出一个破旧的木盒。独眼龙打开木盒,里面却只有半块刻着莲花的木牌。
“妈的,被骗了!”独眼龙一脚踹翻木盒,目光扫过围观的百姓,“谁见过一柄锈剑?剑身有流云纹的!”
百姓们纷纷摇头,凌云却心里一紧——他门后的那柄,不就是这样?
夜里,凌云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阿竹叔临走前说的话:“那剑认主,心不正的人拿了,会招祸。”
他悄悄爬起来,摸到门后的锈剑。月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剑身上,那些流云纹竟比白天更清晰了些。凌云鬼使神差地握住剑柄,学着说书先生讲的“拔剑”姿势,猛地一拔!
“噌——!”
一声清越的剑鸣,震得窗纸簌簌作响。凌云只觉一股暖流从剑柄涌入掌心,顺着手臂传遍全身,原本沉重的锈剑,竟变得轻如鸿毛。
更神奇的是,剑身上的铁锈正在簌簌脱落,露出银白如玉的剑身,流云纹在月光下流转,仿佛真的有云彩在上面飘动。剑身长二尺八寸,剑尖锋利如霜,靠近剑柄的地方,刻着两个古朴的篆字——“龙吟”。
“龙吟剑……”凌云想起说书先生讲的故事,李云歌李大侠的佩剑,就叫龙吟!
四、剑心相印
“阿云,你手里拿的啥?”李老爹被剑鸣惊醒,拄着拐杖走出来。
凌云连忙把剑藏在身后,却见剑身忽然发出柔和的白光,照亮了他的脸。李老爹的目光落在剑身上,忽然浑身一颤:“这剑……这剑的纹路,和你娘留下的那块玉佩,一模一样!”
他连忙从枕头下摸出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块月牙形的玉佩,上面的流云纹,果然与剑身的分毫不差。
“你娘说过,她祖上是剑莲宗的弟子。”李老爹的声音带着颤抖,“这剑,是认主了啊!”
话音刚落,院门外忽然传来马蹄声。凌云从门缝里一看,正是白天那伙外乡人,独眼龙举着火把,正往各家各户的门上看。
“搜!仔细搜!圣剑肯定就在这镇上!”
凌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握紧了龙吟剑。就在独眼龙的火把照到他家门时,龙吟剑忽然自动出鞘寸许,一股无形的气浪扩散开来,院门外的火把瞬间熄灭!
“谁在里面?”独眼龙踹了一脚院门,“给老子出来!”
凌云只觉手心的龙吟剑越来越烫,仿佛有什么东西要从里面冲出来。他想起说书先生说的“剑随心动”,下意识地举起剑,对着院门挥了一下。
“唰”的一声,一道银白色的剑光从剑身射出,竟在门板上划出一道整齐的切口!
独眼龙等人吓得后退几步,显然没料到里面会有如此厉害的角色,骂骂咧咧地骑马走了。
五、传说入耳
天亮后,凌云揣着娘的玉佩和龙吟剑,去了镇上的“老茶坊”。
说书先生正讲到“剑莲侠侣”退隐江湖的故事,满堂茶客听得津津有味。凌云找了个角落坐下,刚把剑放在桌下,就见说书先生的醒木“啪”地一拍:“诸位可知,李大侠的佩剑‘龙吟’,为何会失踪百年?”
“为何?”
“因为那剑有灵!”说书先生捋着胡须,“据说剑身藏着‘剑莲圣道’的精要,唯有心怀仁善、身负莲纹血脉之人,才能让它重现真身!”
凌云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玉佩,手心的龙吟剑似乎轻轻颤动了一下。
“前几日剑莲宗传来消息,说要重开‘万国武林大会’,就在汴京的大校场,还说要寻找龙吟剑的传人呢!”
“真的假的?那可是百年一遇的盛事!”
凌云的心怦怦直跳,他想起爹的腿,想起娘留下的玉佩,想起昨夜龙吟剑的神威。或许,去汴京,去剑莲宗,才能弄清楚这一切。
他悄悄离开茶坊,路过药铺时,给爹抓了足够的药,又把卖柴攒的铜钱都留给了邻居王婶,请她帮忙照看爹。
“阿云,你要去哪?”王婶看着他背上的小包袱,里面只装了几件换洗衣物和那柄龙吟剑。
“王婶,我去汴京。”凌云的眼神很亮,“我要去找剑莲宗,学本事,给爹治病,也……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六、江湖路远
离开杏花镇的那天,天很蓝。
凌云背着包袱,腰间别着龙吟剑——他用粗布把剑鞘缠了起来,免得引人注目。路过老槐树时,他对着那块“剑在民间,莲在心间”的石碑,深深鞠了一躬。
“阿竹叔,我替你去剑莲宗看看。”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凌云忍不住拔出龙吟剑。阳光照在剑身上,流云纹熠熠生辉,仿佛在为他指引方向。他试着按照说书先生说的“剑莲心法”运气,虽然还很生疏,但剑尖的震颤却越来越有规律,偶尔还能划出几道浅浅的剑光。
路过一个渡口时,他看到几个孩童在河边戏水,其中一个不慎被急流卷走。凌云想也没想,举着龙吟剑冲过去,对着水面轻轻一点。
奇异的是,湍急的水流竟在剑尖前分开,露出河底的鹅卵石!他趁机跳下去,把孩童抱上了岸。
“多谢小哥哥!”
凌云笑着摆摆手,心里却明白,这不是他的本事,是龙吟剑的力量,是“剑莲圣道”中“守护”的真谛。
夕阳西下时,他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通往汴京,一条通往江南。凌云望着汴京的方向,那里有武林大会,有剑莲宗,有他从未见过的繁华;而江南,是剑莲宗的发源地,或许能找到更多关于娘和玉佩的秘密。
他握紧手中的龙吟剑,剑身的流云纹忽然指向了汴京的方向。
“那就先去汴京看看吧。”凌云把剑收回鞘中,大步流星地走上了通往北方的路。
身后的炊烟渐渐远去,前方的道路延伸向天际。凌云知道,他的江湖路,才刚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