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芒种煮麦尝新香
芒种时节,京城被热浪包裹,庭院里的桂树已枝繁叶茂,蝉鸣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林晚星刚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两碗冰镇绿豆汤,额角沾着细汗,发间的银簪被汗水浸得愈发温润。
“快喝点解暑。”她将碗递到廊下乘凉的靖王爷手里,自己也捧着碗小口啜饮,绿豆的清甜混着薄荷的凉意,瞬间驱散了暑气,“张婶家的麦子今日开镰,刚送了新麦粉来,中午做麦饼吃?”
靖王爷放下碗,目光落在她被汗水濡湿的鬓发上,伸手为她拂去发丝:“让厨子做吧,这么热的天别在灶台前受累。”他转动轮椅指向案上的竹篮,“刚收到江南的信,赵灵儿寄来的新茶到了,还附了张画,说这是她家后院的荷塘。”
画中荷叶田田,粉荷初绽,岸边摆着个小小的南瓜饼瓷碟。林晚星看着画轻笑:“她倒是念念不忘南瓜饼,等秋收后送两盒桂花味的过去。”正说着,阿香抱着雨瓜走来,孩子穿着小肚兜,手里攥着块南瓜形状的玉佩。
“刚喂了奶,这小家伙就闹着要来找干爹干妈。”阿香将孩子递到林晚星怀里,“你看他胖的,比上个月重了两斤,定是张婶的鲫鱼汤喝多了。”
雨瓜在林晚星怀里咯咯直笑,小手抓住她发间的银簪不放。靖王爷小心翼翼地逗弄着孩子的小手:“这孩子眼神亮,将来定是个聪明的。”他忽然想起什么,“户部说今年夏粮丰收,按例要开仓放粮,我让人多备些新麦粉,给街坊们都送些。”
正午的阳光透过桂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蝉鸣声里混着婴儿的笑声,灶房飘来新麦饼的香气,将仲夏的午后烘得暖融融的。
二、大暑纳凉话丰年
大暑这天格外闷热,傍晚时分,街坊们都搬着竹凳到王府庭院纳凉。张婶摇着蒲扇讲古,货郎带来新摘的西瓜,孩子们围着雨瓜的摇篮唱童谣,一派热闹景象。
林晚星端出刚做好的冰镇桂花糕,雪白的糕点上缀着嫣红的花瓣:“尝尝这个,加了薄荷水,吃着凉快。”她给阿香递过一块,看着她熟练地给雨瓜拍嗝,“这孩子晚上睡得安稳吗?”
“前几日总闹夜,李太医说怕是受热了,你教我做的绿豆枕垫着,果然好多了。”阿香笑着点头,忽然指向天空,“快看,萤火虫!”
孩子们欢呼着追向闪烁的萤火,靖王爷推着轮椅,手里拿着竹制捕虫笼:“小心别摔着,我教你们怎么引萤火虫。”他将笼底铺上南瓜花,很快就引来几只萤火,在笼中明明灭灭,像散落的星辰。
张婶看着这温馨的场景,感慨道:“去年这时节,谁能想到王爷能这样逗孩子玩。”她抹了抹眼角,“晚星啊,你真是把这王府的寒气都焐热了。”
林晚星望着灯下靖王爷的侧脸,他正教小柱子辨认星座,月光落在他渐渐有了力气的左臂上。她想起去年冬日他病中苍白的模样,如今他眉眼间都是暖意,连声音都带着笑意。
夜深时,街坊们陆续散去。靖王爷和林晚星坐在廊下,看着笼中的萤火发呆。他忽然轻声道:“太医说下个月可以尝试用左臂握笔了,我想练字给雨瓜写启蒙帖子。”
“我陪你练。”林晚星握住他的左手,指尖触到他刻意锻炼留下的薄茧,“等你能握笔了,我们一起给雨瓜做周岁抓周的南瓜饼。”
夜风带着桂叶的清香,笼中的萤火轻轻闪烁,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紧紧依偎在月光里。
三、立秋晒秋盼归期
立秋这天,王府的庭院晒满了收获的作物:金黄的玉米串,火红的辣椒,雪白的棉花,还有新收的桂花干。林晚星正将晒干的南瓜籽收进陶罐,青禾匆匆跑来:“王妃,江南的信使到了,说赵灵儿下月要来京城!”
“真的?”林晚星惊喜地抬头,发间的银簪晃出细碎的光,“快备些她爱吃的南瓜酥,还有雨瓜的周岁礼,我早就绣好了虎头鞋。”
靖王爷从书房出来,手里拿着封信:“不仅赵灵儿要来,陛下还准了我秋收后的江南之行,正好赶上那里的桂花节。”他展开一幅舆图,“你看这路线,先去苏州看园林,再去杭州品新茶,最后去田间看秋收,怎么样?”
林晚星凑过去细看,舆图上标着密密麻麻的小点:“这是……各地的糕点铺?”
“嗯,特意让驿站打听的,”靖王爷笑着点头,“每到一处就尝尝当地的糕点,再和你的南瓜饼比一比。”
午后的阳光正好,两人将晒好的桂花装进瓷罐,准备做桂花酱。靖王爷尝试用左臂扶着罐沿,虽还不稳,却能坚持片刻。林晚星握住他的手腕帮忙,两人的影子投在晒满作物的竹匾上,像幅温馨的晒秋图。
“你看这满院的收成,”林晚星望着金黄的玉米串,“就像我们的日子,一点点积攒,越来越丰实。”
靖王爷望着她眼中的笑意,轻声道:“是啊,最好的收成,是烟火里的温暖,是身边的陪伴。”
秋阳正好,桂香浮动,庭院里的作物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仿佛在静静等待秋日的远行,等待更丰盛的岁月,在烟火人间里缓缓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