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7合宿地内部,一条无形的、却又无比清晰的分界线,将入选的选手们割裂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胜组组与败组组。
胜组组,指的是那些在洗牌战和后续排名赛中表现出色,成功留在前16个数字球场(尤其是前8号球场)的选手。他们享有合宿地最优质的资源:
· 训练环境: 现代化的专业球场,先进的训练器械,科学的训练计划由资深教练团队指导。
· 生活条件: 相对舒适的宿舍,营养均衡、搭配科学的定制餐饮。
· 竞争氛围: 周围是同样顶尖的强者,每一次对抗都是高水平的切磋,压力巨大,但成长也肉眼可见。
· 关注度: 他们是教练组和一军正选们重点观察的对象,是未来代表日本出征世界赛场的预备役。
迹部景吾(3号球场)、忍足侑士(4号球场)、向日岳人(5号球场)等人便属于这个群体。他们每天都在与强大的对手交锋,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适应着更高强度的竞争节奏。迹部的洞察力(Insight)在更强大的对手面前不断进化;忍足的数据网球需要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信息;向日则需要让自己的特技球在更快的节奏和更强的力量对抗中依然有效。
然而,即便是胜组组,氛围也绝非轻松。这里的竞争更加直接和残酷,球场位置的变动可能就在一场比赛之间。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不敢有丝毫松懈。
而败组组,则是一个更加庞大、也更加复杂的群体。它主要包含了两部分人:
一部分是留在主基地,但排名在16号球场以后(包括桦地最初所在的5号球场,在更严苛的标准下也被归为此类)的选手。他们虽然仍在主基地训练,但资源分配远不如胜组,训练内容更偏向于基础打磨和“补短板”,教练的指导也相对粗糙,甚至带有放弃的意味。他们需要为了有限的晋升名额而进行更加混乱和内卷的竞争。
另一部分,则是像桦地、宍户、凤、日吉、慈郎这样,被判定为“不合格”或“潜力待挖掘”,而被放逐到后山,接受三船入道地狱特训的“淘汰者”。他们所处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底层”。
· 训练环境: 原始、野蛮的山谷,训练内容与网球看似无关,实则是针对意志力、生存本能和身体极限的终极考验。
· 生活条件: 匮乏到极致。破木屋,简陋的食物(需要自己获取),严酷的自然环境。
· 竞争氛围: 这里的竞争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生存和证明自己仍有价值。对手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精神极限。
· 关注度: 几乎被主基地遗忘,唯一的“关注”来自三船教练无休止的辱骂和折磨。
败组组,尤其是后山的这群人,仿佛被剥离了“网球选手”的光环,被打回原形,变成了在最原始条件下挣扎求存的野兽。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剥夺与磨砺,往往能激发出人性中最坚韧、最纯粹的力量。
桦地在后山,被迫放下了模仿的执念,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力量。宍户亮的耐力与毅力被锤炼到新的高度。凤长太郎在照顾同伴中学会了责任与担当。日吉若的“以下克上”信念在绝境中愈发纯粹。就连慈郎,也在饥饿和疲劳的驱动下,减少了嗜睡,多了几分清醒的锐利。
一条信息的鸿沟,也横亘在胜组与败组之间。主基地的胜组们,对后山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那是一群“被淘汰的废物”在接受惩罚。而忍足侑士偶尔通过隐秘渠道传递出的消息,也仅限于“木头安好”之类模糊的讯息,无法描绘出地狱谷真实的残酷。
胜组在高强度的竞争中砥砺锋芒,败组在绝望的深渊中淬炼筋骨。U-17合宿地用这种极端的分化,告诉每一个参与者:通往顶尖的道路不止一条,但每一条都布满了荆棘。无论是留在光鲜亮丽的主基地,还是被放逐至荒芜的后山,想要爬上去,就必须付出相应的、甚至超越极限的代价。
冰帝的众人,被分散在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各自经历着属于自己的试炼。而他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那份来自远方、跨越了组别界限的牵挂与支持,在这种极致的分化对比下,显得愈发珍贵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