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云的办公桌紧挨着窗户,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摊开的卷宗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沉浸在那起跨省流窜系列入室抢劫案的材料中,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己无关。
办公室里看似平静,但偶尔投向他的目光,依旧带着审视与好奇。几位资历较老的侦查员聚在茶水间,低声交谈着。
“看到了吗?新来的沈副支,可真够年轻的。”
“人家可是带着一等功来的,‘鼎坤案’的主力,能一样吗?”
“嘿,大案是办得漂亮,不过咱们一支队处理的这些‘普通’大案,讲究的可是水滴石穿的功夫,不知道这位‘神探’适应不适应……”
“秦支队把‘飞贼’那案子给他看了,估计也是想掂量掂量他的成色。”
这些议论,沈青云并非完全听不到,但他并不在意。前世今生,他早已明白,在这个靠实力说话的领域,最好的回应就是用实绩让人闭嘴。
他手中的卷宗记录着一起极其棘手的案件。嫌疑人被邻省同行冠以“飞贼”的绰号,在过去八个月内,流窜三省七市,作案二十余起,目标多为城乡结合部或老旧小区的独居富裕老人。此人手法老练,攀爬能力极强,多选择夜间从阳台或厨房窗户侵入,盗窃现金、金银首饰等易携带的贵重物品,现场几乎不留指纹,偶尔留下的鞋印也是市面上最常见的胶底鞋,无法追查来源。更棘手的是,他行踪飘忽,作案间隔毫无规律,反侦察意识极强,几次在警方设伏的边缘擦身而过。
邻省投入了大量警力,却始终未能将其抓获,只能将协查通报发往周边省份,提醒注意。
沈青云合上卷宗,闭目沉思。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将案件信息中的每一个细节——作案时间、地点选择、侵入方式、目标偏好、失窃物品、现场勘查报告、有限的监控画面截图——逐一拆解、分析、重组。
常规的排查手段,显然对此人无效。必须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从犯罪心理和行为习惯入手,找到他可能自己都未曾注意到的“行为签名”。
他重新睁开眼,打开电脑,调取了本省发生的几起类似未破案件的电子卷宗,进行交叉比对。同时,他申请调阅了近期全省范围内,尤其是几个重点市,所有涉及高空攀爬、入室盗窃的治安案件和未破小案记录,哪怕只是嫌疑模糊的报案。
这项工作量大且繁琐,如同大海捞针。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看他对着电脑屏幕,不断切换着各种数据库和地图界面,一坐就是大半天,有人暗自摇头,觉得这位新副支可能有些好高骛远。
然而,沈青云却乐在其中。他的目光锐利,快速过滤着无关信息。突然,他的鼠标停在了一条不起眼的报案记录上。
记录显示,大约三周前,在与滨州市相邻的玉州市,一个老旧小区发生了一起未遂的入室盗窃。户主是一位夜班归来的工人,发现自家厨房窗户的防盗网被撬开了一个小口,但并未丢失财物。当时以为是有人恶作剧或者未得手的小偷,派出所按普通治安案件做了记录,并未深入调查。
引起沈青云注意的,是记录中提到的两个细节:一是被撬的防盗网切口非常整齐,工具特殊;二是户主提到,在楼下的草丛里,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吃了一半的特定品牌巧克力包装纸。
这个巧克力品牌并非大众流行款,价格偏贵,口味独特。
沈青云立刻联想到,在邻省的一份协查通报的补充材料里,有一起案件中,受害人家楼下的监控曾模糊拍到一个黑影,在离开现场后,似乎在路边停顿,有一个类似撕开包装纸的动作!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难道这只是巧合?
沈青云心跳微微加速。他立刻行动,一方面联系玉州市局,请求找到当时处警的民警和户主,核实巧克力包装纸的细节,并询问是否还有保留(虽然希望渺茫)。另一方面,他扩大了搜索范围,在周边几个市的类似案件库中,搜索是否有提到类似口味的巧克力糖纸、包装,或者受害人家中此类糖果失窃的记录!
同时,他根据现有案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尝试构建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和可能的藏身区域。他发现,虽然作案地点看似随机,但几次案件之间,嫌疑人移动的路线,似乎隐隐围绕着几条主要的省际货运通道和长途汽车线路!
“他不是漫无目的地流窜,而是在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进行机动!”沈青云脑中灵光一闪,“他可能没有固定的住所,甚至可能伪装成货运司机、跟车人员或者长途客运的频繁乘客,以此来掩盖行踪!”
一个新的侦查方向,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以交通线为轴,以特定品牌巧克力及特殊撬盗工具为特征,结合作案时间规律(多在长途客运或货运夜间停靠、司机休息的时间段),重点排查近期频繁往来于几省之间,有盗窃前科,且有特殊攀爬技能或相关职业经历(如空调安装、外墙清洗、建筑工地等)的人员!
他将自己的分析和初步判断,整理成一份简洁明了的报告,带着走进了秦卫国的办公室。
“秦支队,关于那个跨省‘飞贼’案,我有些初步想法。”沈青云将报告放在秦卫国桌上。
秦卫国有些意外地抬起头,这才过去不到一天。他拿起报告,快速浏览起来。起初神色平静,但随着阅读深入,他的眉头微微挑起,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最后变得凝重而专注。
报告里的分析角度刁钻,逻辑严密,提出的侦查方向虽然大胆,却并非无的放矢,尤其是将看似不起眼的巧克力包装与交通线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排查思路。
秦卫国放下报告,目光深沉地看向沈青云,足足看了十几秒,才缓缓开口:“思路很清晰,角度也很独特。你确定这个巧克力是关键?”
“不能百分百确定,但这是一个值得投入资源进行验证的突破口。”沈青云坦然道,“至少比盲目的大规模排查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秦卫国沉吟片刻,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最终做出决定:“好!就按你这个思路,先小范围试一下。我会协调交警、交通运输部门和相关市局,给你提供数据支持。你从支队里挑几个人,成立一个临时小组,由你负责,跟进这条线!”
“是!”沈青云心中一定,知道第一步已经成功迈出。
当他从支队长办公室出来,宣布成立临时小组,并开始分配调查任务时,办公室里的气氛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之前那些审视和怀疑的目光,少了几分,多了几分正视与好奇。
这位新来的副支队长,似乎并非浪得虚名。
沈青云没有理会这些变化,他迅速挑选了三名反应快、执行力强的年轻干警,将任务分解下去。一时间,电话声、键盘声此起彼伏,围绕着“巧克力”和“交通线”的调查,紧锣密鼓地展开。
新的战场,第一次较量悄然开始。沈青云知道,这起看似“普通”的系列案件,正是他在重案一支队立足的第一步。他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最精准的打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真正的认可。
而他有信心,让这支省厅的“王牌”重案支队,很快见识到他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