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未灭,暗线初牵。
夜已三更,临安宫城却无半分睡意,飞檐翘角在月色下投下森然暗影,似蛰伏的巨兽。
御书房内,龙案上摊开一卷泛黄绢帛,边缘焦黑如被火燎过,中央星轨纵横交错,偏移的北极点赫然刺目,透着一股不祥的诡异。
赵构负手立于案前,眉峰紧锁如刀刻,指尖轻抚那道诡异的刻痕——它不像星图标记,倒像某种密语,细如发丝,弯折有律,与绍兴年间历法全然不符,带着异域的陌生感。
“这不是我大宋匠人能绘出的东西。”他低声自语,眼中寒光微闪,“倒像是……辽国遗匠所用的‘密格推演’,透着北地的风霜。”
两日前李彦宗伏诛,血溅朝堂,看似尘埃落定,可这残图却如一根毒刺,扎进帝国刚刚愈合的肌理,隐隐作痛。
钦天监老监正连夜比对三朝星志,烛火燃尽三盏,才颤巍巍回报:此图绘制时间不足半年,却使用了早已失传的契丹星算体系,透着股阴邪的精密。
更蹊跷的是,所用朱砂含微量北地特有矿脉成分,纸张纹理粗粝,亦非江南所产的细腻竹纸,带着塞外的沙尘气。
“北方来的消息,走的是死人的嘴,活人的眼。”赵构冷笑,提笔在暗笺上批下密令,墨色沉如铁:“着皇城司统领林九娘,彻查近半年流入临安的北方纸张、朱砂、墨锭来源,重点排查城西废弃官驿及无人祠庙——朕要挖出这条藏在地底的蛇,看它獠牙向谁而露。”
三日后,雨歇风止,天光如洗却难掩沉郁。
一名贩墨小吏跪在东华门外,浑身抖如筛糠,供出实情:半月前,他曾向一位戴深色帷帽的老者出售整箱辽东贡砂,重达三十斤,老者只淡淡说“修旧谱之用”,声音嘶哑如磨石。
交易地点,正是城西那座荒废多年的刘氏义祠,断壁残垣间透着股说不出的阴冷。
“那祠堂没人打扫多年,蛛网结得能绊住雀鸟,可我去时,供桌上竟燃着一支幽蓝蜡烛。”小吏哆嗦着补充,面色惨白,“火苗不摇,也不怕风,烧完只剩灰白粉末,不像寻常蜂蜡,倒像……倒像坟头的引魂烛。”
赵构听完汇报,久久未语,指尖在案上轻叩,发出单调的声响,敲在人心上沉甸甸的。
他盯着地图上那个红点——刘氏义祠,位于临安西坊边缘,背靠乱坟岗,荒草没膝,曾是北宋贬官停驿之所,如今早已废弃,只剩断碑在风中呜咽。
可就在昨夜,暗桩回报,又有黑影潜入,身形鬼魅,停留不过片刻,离去时手中似握信笺,脚步匆匆如赶命。
“不要打草惊蛇。”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如雷滚过云层,压得人喘不过气,“我要知道,谁还在往那里送信。是谁,在借死去的秦桧之名,续写这盘未尽的死局,想搅得江南天翻地覆。”
与此同时,相府深处,药香弥漫,混着陈年书卷的气息,透着股衰败的沉郁。
赵鼎卧于榻上,面色苍白如纸,指节因久握毛笔而微微发颤,写下的字都带着虚浮。
窗外秋叶飘零,簌簌作响,一如他日渐衰弱的身躯,风中残烛般摇摇欲坠。
太医日日劝其静养,可他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稍有不慎便是国破家亡。
“李彦宗不过是棋子,弃子罢了。”他对心腹幕僚低语,声音微弱却清晰,“真正可怕的是,有人能在科举档案中动手脚十余年而不露痕迹,这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深不见底。”
他翻开一份旧档——十年来落榜士子名录,纸页泛黄,透着时光的尘埃。
其中三人引起他的警觉:皆为汴京沦陷时随父兄北迁的“北俘之后”,后以“归正人”身份南返应试,竟都被李彦宗亲手勾入录取名单,一路青云直上。
一人现任礼部主事,掌典章礼仪;一人执掌兵部边报司,手握军情;最后一人,竟是御史台编修,专司弹劾军政要员,口含天宪。
“昔日身陷敌境,今日位居中枢,这水太深了。”赵鼎提笔写下《伪忠辨》三字,墨迹沉厚如铁,力透纸背,“昔年抗金者,未必今为忠臣;今日归附者,亦可能肝胆照人。然则,披忠衣而怀逆志者,尤当警惕,其祸更烈于明火执仗之敌。”
他将文稿封入漆匣,命亲信送往监察御史王希孟手中,并附一语:“此火不可明燃,只可暗传。让它,在主战派与旧文官之间,悄然裂开一道缝,看看谁会跳出来缝补,谁会趁机凿墙。”
又两日,西祠。
两名皇城司探事伪装成修缮工匠,肩扛工具箱踏入废祠,脚步踩在碎瓦上发出“嘎吱”声,惊起几只蝙蝠扑棱棱乱飞。
梁柱腐朽,蛛网密布如帘,唯有供桌洁净得反常,仿佛日日有人擦拭,透着股说不出的诡异。
林九娘早令他们在房梁夹层设饵——一只空陶罐,内壁涂有吸墨药粉,专等鱼儿上钩。
当夜三更,月色如霜,一道黑影翻墙而入,动作熟练得像在自家后院,撬开地板暗格,取出另一只陶罐,转身欲走,步履轻得像猫。
可他没发现,罐底已被换成了仿制品,真品此刻已在回宫密道之中,正被快马送向御书房。
陶罐开启,数封未燃尽的密信残片静静躺在内,焦黑的边缘透着焦灼。
字迹模糊,似水浸过,又似火燎过,透着仓促与隐秘。
林九娘立刻下令以特制碱液显影,指尖悬在半空,心沉如铅。
随着药水刷上,一行行隐墨浮现,字迹扭曲如蛇:
“秦相旧部已应,待冬至雷动,南北共起,定叫临安换天。”
“赵鼎体弱可乘,若其病卒,主少国疑,人心必乱,我等可乘虚而入。”
“南风渐炽,须引民怨于粮价,乱其民心,断其根基,釜底抽薪。”
最后一个字尚未读完,林九娘瞳孔骤缩,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这是要动摇国本!
她当即调派四队精锐,如鬼魅般秘密替换相府守卫,所有进出人员登记造册,连送药的小厮都须经三遍搜查,片纸不得入内。
消息封锁,如铁桶一般,仅报官家一人。
深夜,御书房。
赵构看着那些显影后的文字,手指缓缓收紧,“嗤”的一声捏碎了一页纸角,纸屑纷飞如蝶。
“他们想让我众叛亲离,想让相父……死在北伐之前,断我臂膀,毁我长城!”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成都武侯祠前那盏长明灯,相父羽扇纶巾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谆谆教诲犹在耳畔。
再睁眼时,眸中已燃起烈焰,烧尽了最后一丝犹豫。
“既然你们躲在暗处耍阴招,玩这些见不得光的伎俩……”他低声说道,唇角扬起一抹冷峻笑意,带着玉石俱焚的决绝,“那朕,就掀了这片天,让你们暴露在日头底下,看看谁先化为飞灰!”
他伸手触向虚空,心中默念——
【万物兴邦系统,开启下一步准备。】
烛火轻轻一跳,光晕摇曳,仿佛无声的回应。
【舆情初启】
夜雨如织,临安城在一片氤氲水雾中沉浮,街巷如河,灯笼在雨幕中晕开一片片朦胧的光。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赵构立于一幅悬浮半空的光影图前——那是一张覆盖全城十二坊的《民心反馈图》,红、黄、青三色如血脉般蔓延街巷,唯三处深红斑块刺目惊心:城西荒祠一带怨气冲天,礼部衙门前民声躁动,太学周边更是阴云密布,似有风暴酝酿。
“五十大板换来的不是太平,是更深的毒,是把怨气往肚子里压,迟早要炸。”赵构冷笑,指尖划过太学区域,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冰冷而机械:
【舆情监测功能已激活,当前积分余额:4720】
他眸光一寒,如淬了冰。
这些红斑,不是偶然,是有人刻意煽风点火,将百姓对粮价上涨的不满、对北伐耗资的疑虑,像引水流渠一般,尽数引向赵鼎——引向那个为国操劳至咳血仍不肯歇息的老丞相,想借民愤杀之。
“想用流言斩我左膀右臂?”赵构低声自语,眼中燃起熊火,几乎要喷薄而出,“你们可知道,当年成都宫中,是我抱着病重的相父哭着求太医续命?如今我坐这江山,护这黎民,岂容尔等再害他一分一毫!”
他当即提笔写下一道密令,不落纸面,只对暗卫低语,字字如刀:“王希孟明日巡视学政,以查课业为名,深入太学生中,听其言,录其语,但凡有‘摄政’‘废立’之论者,记下姓名,不动声色,待我收网。”
翌日清晨,秋阳微露,穿透薄雾洒下金辉,却驱不散人心的阴霾。
监察御史王希孟一身青袍,手持玉笏步入太学讲堂,步履沉稳,目光如炬。
学子们正议论纷纷,声音嗡嗡如蜂群,话题从边关军费陡增,迅速滑向朝中权柄之争,带着少年人的激愤与被煽动的盲从。
“听说了吗?赵丞相近日连批三道新政,均田改制、军功授爵,皆需官家亲准,可他竟代拟诏书,这是要越俎代庖啊!”一名年轻士子压低声音道,眼中闪烁着兴奋与不安。
“哼,霍光故事还不明显?先帝无子,昌邑王立又废——如今官家尚未立储,赵鼎若一病不起,朝局岂不大乱?到时候,他那些门生故吏,怕是要翻天!”另一人附和,语气笃定,仿佛亲眼所见。
王希孟不动声色,只在袖中竹牌上默记姓名,笔尖划过,留下淡淡的刻痕。
归途途中,一只信鸽悄然振翅,带着密报飞向皇城,翅尖沾着露水,快如闪电。
当晚,赵构览报,怒极反笑,将密报拍在案上:“好一招借刀杀人!一边散播赵鼎欲行霍光之事,构陷其权臣乱政;一边等他病亡制造主少国疑,动摇国本……可惜啊,朕不是刘贺,相父更非权臣,你们打错了算盘!”
他猛然起身,望向窗外沉沉夜幕,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棂,心中决意已定,如磐石不可移。
【夜访相府】
暴雨倾盆,如瓢泼一般,宫门紧闭,守卫如铁铸,气氛肃杀。
一道黑影悄然出宫,披蓑戴笠,蓑衣下是玄色龙纹常服,随两名亲卫疾行于湿滑街巷,脚步轻疾,溅起水花。
不多时,抵达相府侧门,门庭冷落,唯有一盏孤灯在雨中摇曳。
守卫见来人面容,震惊跪地,叩首无声,不敢抬头——竟是官家亲至,冒此风雨,深夜探访!
赵构挥退左右,径直走入内室,药香扑面而来,浓郁得有些呛人。
药香弥漫中,赵鼎半卧榻上,面色苍白如纸,唇无血色,听见脚步声勉强抬头,浑浊的眼中骤然一震,挣扎着欲起身:“官家?!此夜风雨,您怎……龙体为重啊!”
话未说完,赵构已上前两步,双膝微屈,执起老丞相枯瘦的手,紧紧握住,那手冰凉如铁,骨节突出,是操劳半生的印记。
“相父,”他声音低沉却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有人盼你病重,盼你早逝,盼我孤家寡人、众叛亲离,好趁机乱我大宋江山。”
赵鼎心头一颤,老泪险些涌出,嘴唇翕动,却说不出话。
“可朕偏不让他们如愿。”赵构另一手缓缓探入怀中,取出一张金纹流转的卡片,流光溢彩,带着温暖的气息——【国运提升卡·寿命+1年】。
不等赵鼎推辞,他已将卡片贴于其胸口,动作轻柔却不容拒绝。
刹那间,一道暖流如春泉破冰,自丹田涌遍四肢百骸,温润而绵长,驱散了积郁的寒气与病痛。
久滞的经脉仿佛被重新打通,连呼吸都变得绵长有力,苍白的脸上竟泛起一丝血色。
赵鼎怔怔望着眼前青年——那眉眼,那神情,分明是当年成都宫中那个总喊着“相父莫累”的少主,如今却已成长为能逆天改命、擎举山河的帝王,肩膀扛起了万里江山。
“官家……”他嗓音微颤,老泪终于滑落,“老臣何德何能,敢受此天恩……”
“你是诸葛亮,是我大宋的定海神针。”赵构打断他,目光灼灼,映着烛火,“是我一生敬重之人。这一世,换我护你周全,护这大宋周全。”
屋外雨声哗然,如万马奔腾;屋内烛火轻晃,映着两道身影,一老一少,却同样坚定。
就在此刻,遥远西祠废庙之中,供桌之上,一支幽蓝蜡烛再度无声燃起,火苗静如死水,不摇不晃,映出墙角新添的一行细小刻字——
“冬至不远”
四字森然,透着股迫不及待的杀意。
而与此同时,一道纤细身影悄然靠近相府后门,手中提着一只精致药匣,油纸包裹的药包散发着淡淡的异香。
沈如雪垂眸静立,雨水顺着伞沿滴落,打湿了裙角,她轻轻抚摸药包夹层,唇角微不可察地一动,似有若无,融入这风雨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