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飞快,眼看到了五月,庄稼长得越来越好,翠绿翠绿的,看着就让人心里欢喜。村民们每天都在地里忙活,浇水、施肥、除虫,一样都不敢落下,就盼着秋天能有个好收成。老吴头比以前更勤快了,天天在地里忙到天黑才回家,有时候还帮着别家干活,大家看他这样,都觉得他是真的改了。
谁知道,麻烦又找上门了。这天早上,阿澈像往常一样去地里查看庄稼,刚走到村头,就觉得不对劲。往常这个时候,地里都是湿漉漉的,可今天,土地干巴巴的,踩上去还扬起一阵尘土。阿澈心里一紧,赶紧走到自家地里,蹲下一看,麦苗的叶子都有点发黄、打卷了。
“这可坏了,怕是要闹旱灾。”阿澈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他又赶紧去了几家村民的地里,情况都差不多,土地干裂,庄稼缺水。阿澈不敢耽搁,马上回村找赵勇和刘老栓商量。
赵勇听阿澈说完,脸色也变得很难看:“这天咋说变就变,再这么下去,庄稼可就全完了。”刘老栓也叹了口气:“咱们村就靠着这点地过日子,要是庄稼没了,这日子可咋过啊。”阿澈想了想,说:“咱们先别慌,得赶紧想想办法。村里的那口水井还能用,咱们组织人去挑水浇地,能救一点是一点。”
说干就干,阿澈和赵勇马上召集村民,把情况跟大伙说了。村民们听了,都很着急,但也都愿意出力。大柱第一个站出来说:“阿澈哥,我年轻,有力气,我多挑几担水。”其他人也纷纷响应,不一会儿,村里的青壮年都拿着扁担和水桶,往水井那边走去。
老吴头也来了,他走到阿澈面前,低着头说:“阿澈,我……我也想帮忙。之前是我不对,这次我想多做点事,弥补一下。”阿澈看着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吴头,别这么说,都是一个村的,有困难一起扛。你就跟着大伙一起去挑水吧。”老吴头用力地点点头,扛起扁担就走。
水井离庄稼地有点远,来回一趟得花不少时间。村民们挑着水,一趟接着一趟,肩膀都磨红了,可谁都没喊累。阿澈和赵勇也没闲着,他们在地里帮忙浇水,还不时提醒大家注意休息。
可光靠这口水井的水,根本不够用。浇了一天地,庄稼地还是干巴巴的,麦苗也没见好。晚上,阿澈、赵勇和刘老栓又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刘老栓说:“我听说邻村有个小池塘,水还挺多的,咱们能不能从那儿引水过来?”阿澈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办法,不过得先去看看路,要是太远,引水也不容易。”
第二天一大早,阿澈就带着几个壮丁去邻村查看情况。他们沿着小路走了好一会儿,终于找到了那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确实不少,可离他们村有好几里地,而且中间还有不少山坡和沟壑,引水工程可不小。
阿澈仔细观察了地形,心里有了主意。他对大伙说:“虽然有点难,但咱们齐心协力,应该能把水引过来。咱们先挖一条水渠,从池塘一直通到咱们村的地里,再用桶把水一桶一桶地传递过去。”大伙听了,都觉得可行,虽然辛苦点,但为了庄稼,也只能这么干了。
回到村里,阿澈把计划跟村民们一说,大伙都表示赞同。于是,一场紧张的引水工程开始了。村民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挖水渠,一组负责传递水。老吴头还是和大伙一起干,他虽然年纪大了,但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挖土、挑水,啥都抢着干。
挖水渠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土地又干又硬,一锄头下去,只留下一个小坑。但村民们没有放弃,他们轮流干活,累了就换个人,就这样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着。传递水的队伍也排得整整齐齐,大家一个接一个,小心翼翼地把水传递到地里。
就这样,连续干了好几天,水渠终于挖好了,水也引到了村里的庄稼地。看着清澈的水缓缓流进干涸的土地,村民们都激动得欢呼起来。麦苗喝足了水,渐渐挺直了腰杆,叶子也变得翠绿翠绿的。
经过这次抗旱,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了。大家都明白了,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度过难关。阿澈看着村里的变化,心里很欣慰。他知道,只要大伙团结一心,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村民们还是每天在地里忙碌着,精心照料着庄稼。阿澈和赵勇也经常去地里查看,确保庄稼不再出问题。老吴头更是成了村里的“劳动模范”,他的勤劳和改变,让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