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笑着说:“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只是帮了点小忙。”
展览结束后,馆长给苏明和李阳颁发了“文化传承贡献奖”,还特意在文化馆门口挂了两人的照片。
街坊们看到了,都笑着说:“苏明和李阳真是咱们镇的骄傲!”
苏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应该的,能为咱们镇的文化做点事,我挺高兴的。”
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年夜饭,老林头喝着酒,笑着说:“苏明,你这一年可没少忙活,帮着鉴宝,还在文化馆当顾问,真是越来越能干了。”
王彩儿给苏明夹了块鱼:“别光顾着忙,也得注意身体,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念安也说:“爸,您明年还要去文化馆吗?我放假了也想跟您一起去,帮着整理资料。”
苏明看着身边的家人,心里满是幸福。他举起酒杯,跟大家碰了碰:“谢谢大家的支持,明年我还会继续在文化馆帮忙,也会帮街坊们鉴宝。只要大家需要,只要能为保护老物件、传承传统文化出点力,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窗外的烟花照亮了夜空,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
年后刚开春,文化馆就来了位特殊的访客——邻市博物馆的老馆长,头发花白,手里拎着个旧布包,一进门就问:“哪位是苏明苏先生?”
苏明正在整理新捐来的老绣品,赶紧迎上去:“我就是,您找我有事?”
老馆长打开布包,里面是个巴掌大的瓷瓶,釉色青中带白,看着像宋代的青瓷。
“这是我早年从民间收的,一直拿不准年代,听张教授说您眼光准,特意跑过来请您看看。”老馆长把瓷瓶递过来,眼神里满是期待。
苏明戴上手套,仔细摸了摸瓶身——釉面温润,没有现代仿品的贼光,瓶底还有淡淡的火石红,这是宋代汝窑的典型特征。
“这是宋代汝窑瓷,”他语气肯定,“您看这釉色,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色,而且器型规整,是件珍品。”
老馆长一听,激动得手都抖了:“真的?我找了好几位专家,都没敢确定!谢谢您苏先生,这下我心里踏实了!”
送走老馆长,李阳凑过来说:“苏叔,您太厉害了,连市博物馆的馆长都来找您鉴宝!”
苏明笑了:“我也就是运气好,多看了几件老物件。你以后见的多了,也能有这眼光。”
没过多久,赵晓宇发来消息,说他参与的唐代墓葬考古项目结项了,还寄来了一本项目报告,里面夹着几张唐三彩的照片。
苏明翻着报告,看到赵晓宇写的文物鉴定部分,条理清晰,分析得很到位,心里满是欣慰——这孩子是真的成长起来了。
这天下午,苏明正在超市理货,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姑娘怯生生地走进来,手里攥着个旧银锁:“叔叔,您能帮我看看这个吗?这是我奶奶留给我的,我想知道是不是真银的。”
苏明接过银锁,用牙轻轻咬了咬,有淡淡的牙印:“是真银的,还是老银锁,戴着能保平安。”
小姑娘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那我要好好戴着,不让它丢了!”看着小姑娘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苏明心里暖暖的——有时候,鉴宝不只是辨别真假,更是守护一份念想。
入夏后,文化馆组织了“文物保护进校园”活动,苏明和李阳一起去了镇上的小学。
苏明拿着几个瓷片,跟孩子们讲不同朝代瓷器的特点,李阳则在旁边演示怎么辨别铜器的真假,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围着他们问个不停。
有个小男孩说:“苏叔叔,我长大以后也要像您一样,保护老物件!”苏明笑着说:“好啊,叔叔等着看你长大!”
活动结束后,校长拉着苏明的手说:“太谢谢您了!孩子们以前都不知道老物件这么有意思,以后您要常来啊。”苏明点点头:“没问题,只要孩子们喜欢,我就来。”
回到超市,王彩儿说:“张教授刚才打电话,说省博物馆下个月要办‘宋代文物特展’,想请您去帮忙挑选展品。”
苏明愣了一下:“我去选展品?会不会太勉强了?”
“张教授说您对宋代瓷器有研究,非让您去不可。”王彩儿笑着说,“你就去吧,也算是开开眼界。”
苏明答应了,月底的时候跟着张教授去了省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库房里摆满了宋代的瓷器,有汝窑、官窑、哥窑,看得苏明眼花缭乱。
张教授拿起一个青瓷碗:“苏先生,您看这个,是不是宋代的?”
苏明接过碗,仔细看了看:“是宋代的哥窑,您看这开片,是‘金丝铁线’,典型的哥窑特征。”张教授点点头:“跟我想的一样!有您帮忙,我心里就踏实了。”
特展开幕那天,苏明受邀参加了开幕式。看着自己挑选的展品摆在展柜里,周围围满了参观的人,苏明心里满是自豪——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一个普通的超市老板,能为省博物馆的特展出一份力。
从省城回来,苏明收到了赵晓宇寄来的快递,里面是一件小小的唐三彩摆件,还有一张纸条:“苏叔,这是我从考古队的纪念品商店买的,送给您做个念想,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教导!”
苏明拿着摆件,心里暖暖的,跟王彩儿说:“这孩子,还惦记着我。”
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老林头说:“苏明,你现在也算文物圈的人了,省博物馆都请你帮忙,真是不容易。”
苏明摇摇头:“我还是那个超市老板,只是多懂了点鉴宝的知识。能帮着保护老物件,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我就挺满足了,只有其他的,我其实一点都不在乎的。”
月光洒在院子里,虫鸣阵阵……
苏明看着身边的家人,想着赵晓宇和李阳的成长,想着那些被守护的老物件,心里满是踏实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