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23星域,正如缄默圣碑所指引的那样,是一片难得的宁静港湾。一颗稳定的中年恒星散发着温和的光芒,三颗岩石行星和一条丰富的小行星带环绕其运行。这里没有异常的空间现象,没有战争的痕迹,甚至没有发现任何智慧文明的迹象,只有一些顽强的、类似地衣和微生物的简单原生生命在星球表面繁衍。
“诺亚”平台缓缓驶入这片星域,如同伤痕累累的巨鲸终于找到了一片可以暂时歇息的海湾。
经过短暂的探测,团队决定在一颗地质结构稳定、富含金属矿藏的小行星上建立临时基地。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基石”。
建设工作迅速展开。这一次,他们不再是仓促的逃亡者,而是有了明确目标和一定资源的开拓者。
从“孤舰”带来的预制殖民模块派上了大用场。在工程机器人和艾斯特拉的高效指挥下,一座功能齐全的前进基地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 生活区: 舒适的居住单元、食堂、休闲室,甚至还有一个利用“诺亚”生态农场技术扩展的小型温室,终于能吃到新鲜蔬菜。
· 维修厂与简易船坞: 可以同时对“雷鹰”突击舰和“星辰工匠”号进行大修,甚至开始利用本地资源和小行星带的矿产,为“诺亚”生产定制化的替换零件和附加装甲板。
· 科研中心: 陈筱雨和艾斯特拉的主场,配备了从“诺亚”转移下来的高级计算终端和实验设备,专门用于解析“守望者”知识。
· 防御工事: 秦雪负责部署。利用小行星的地形,建立了数个隐蔽的导弹发射井和能量炮台,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立体防御网络。
· 通讯阵列: 试图重新连接外部世界,搜寻其他幸存者信号,并监控“终焉之涡”的动向。
“诺亚”平台本身则停靠在“基石”小行星的近地轨道上,如同母港一般,接受着来自地面的物资补给和维修支持,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深度维护和升级。艾斯特拉迫不及待地将她从“守望者”数据中解析出的一些理论投入实践,尤其是对跃迁引擎的维度折叠改造,虽然风险很大,但潜力无限。
这段相对和平的时光显得弥足珍贵。
林洛和李静雅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恢复和适应。林洛的精神力变得更加凝练,与“方舟核心”的连接更加得心应手,甚至开始能初步引导圣碑知识中的一些浅层应用。李静雅则完全掌控了蜕变后的“纯净之火”,她的力量不再狂暴,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流转,还能与小行星上的原生生命产生奇妙的共鸣,甚至加速了温室的作物生长。
苏婉清建立起了完善的医疗体系,不仅关注身体健康,也开始对团队成员(包括途中救助的少数幸存者)进行心理疏导。长期的末世压力需要释放。
秦雪则忙于训练新加入的成员,整编防御力量,并派出侦察机对K-23星域进行彻底勘察,确保没有隐藏的威胁。
陈筱雨和艾斯特拉则完全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里。她们的合作愈发默契,一个负责理论解码和建模,一个负责技术实现和“魔改”。维度折叠引擎的初步实验取得进展,虽然第一次试运行只让“雷鹰”跳跃了微不足道的距离并吐得一塌糊涂,但证明了可行性。法则稳定力场的发生器也在紧张研制中。
然而,宁静总是短暂的。
首先出现问题的是艾斯特拉。她在一次试图破解“奇点之心”数据的深层加密时,触发了数据内部某个隐藏的保险机制,一股强大的反冲能量差点烧毁她的终端机,她也因此受到轻微的精神冲击。 “这东西……有鬼!”她心有余悸地对林洛说,“防御机制强得离谱,而且……感觉不像是单纯的保护,更像是在隐藏什么特别危险的东西。”
紧接着,陈筱雨从持续解码的“守望者”监测数据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终焉之涡”的扩张速度,比“守望者”时代预测的模型快了整整17%!法则崩坏的速度正在加剧,留给他们的时间可能远比想象的要少。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派往侦查“新芽”生态方舟坐标的先遣小队(由秦雪亲自带队)。他们历经艰险穿越了危险的小行星带密集区,终于抵达了目标坐标附近。
传回的消息令人振奋又不安:
“报告,发现‘新芽’方舟!重复,发现目标!它……巨大无比,状态……基本完好,但处于深度休眠状态。” “但是……方舟轨道附近,发现大量未知型号的舰船残骸!战斗痕迹明显!残骸样式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 “等等……检测到微弱的能量信号……来自方舟内部?!不是方舟自身的信号……好像……有别人在里面?!”
“新芽”方舟并非无人之境!有未知势力先一步抵达,并发生了战斗?他们是谁?是敌是友?方舟是否还安全?
所有的线索和危机,似乎都在此刻交织在了一起。
K-23哨站的宁静被彻底打破。
短暂的休整期结束,他们必须立刻做出反应。
是优先处理艾斯特拉发现的“奇点之心”隐患?还是全力应对加速扩张的“终焉之涡”威胁?亦或是立刻派遣增援,前往“新芽”方舟,弄清那里的状况,保卫这珍贵的文明火种?
新的风暴,已然在宁静的港湾外酝酿。
---
第九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