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御花园内,春意渐浓,朱元璋却屏退了侍从,独自坐在亭中,望着池中游鱼,目光深沉,不知在思索着什么。直到内侍引着朱棣和王卓前来,他才缓缓转过头,脸上看不出喜怒。
“儿臣(微臣)参见父皇(陛下)!”朱棣和王卓躬身行礼。
“平身吧。”朱元璋摆了摆手,语气平淡,“老四,王卓,急匆匆进宫,所为何事啊?”
朱棣难掩兴奋,抢先道:“父皇,王卓从东大带回一神物,名曰‘无人机’,有俯瞰天地、洞察千里之能!请父皇准其演示!”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微微颔首。王卓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如同在燕王府一般,取出无人机,在御花园的空地上操作起来。当那小巧的飞行器升空,将整个紫禁城乃至南京城的实时画面清晰地呈现在终端屏幕上时,朱元璋的瞳孔微微收缩了一下,但脸上依旧古井无波,只是淡淡评价了一句:“确是奇技淫巧,于行军布阵大有裨益。”
朱棣见状,连忙趁热打铁,将王卓汇报的军火、后勤物资情况简要说明,并着重提到了东大提议配置c919大型“铁鸟”以便物资转运,但需东大机组人员常驻大明并需修建数座机场的情况。
听到需要引入东大人员长期驻留,朱元璋的眼皮抬了抬,目光扫过王卓,却并未立刻对此事表态。亭中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凝滞。
良久,朱元璋忽然将目光完全投向王卓,抛出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王卓,你常说要助大明开启工业化。依你之见,这工业化,头一件要紧的事,是做什么?”
王卓心中一凛,感觉这平静的问话下暗流涌动。他谨慎地思考了一下,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妥的答案:“回陛下,工业化首重根基。微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需要大量的、识文断字、懂得机器原理的合格工人,更需要能设计、能创新的工程师。没有这些人才,纵然有再好的机器图纸,也是空中楼阁。”
朱元璋听着,脸上慢慢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洞察世事的嘲讽和一丝冰冷的意味。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王卓面前,虽已年老,但那开国帝王的威压却如山般笼罩下来。
“培养人才?识文断字?懂得机器?”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在王卓心上,“王卓,你一直在骗咱,或者说,你在回避最根本的东西。”
王卓浑身一僵,冷汗瞬间湿透了内衫。
朱元璋的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剖开他的内心:“开启你这所谓的工业化,是不是就要广开学堂,开启民智?是不是要像东大那样,让天下人,无论贫贱富贵,都能读书明理?是不是要搞你们说的那个……‘义务教育’?”
“陛下,我……”王卓张口欲言,却发现自己声音干涩。
朱元璋根本不给他辩解的机会,步步紧逼,问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直指核心的问题:
“等你说的那个工业化真搞成了,人人都读书明理,人人都见识广博,人人都如你东大百姓那般……到了那个时候,天下还需要皇帝吗?咱老朱家这皇室,还会存在吗?!”
“轰!”
王卓只觉得脑海中一声惊雷炸响,吓得他几乎魂飞魄散,浑身颤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这正是他内心深处一直恐惧和回避的终极矛盾!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最终会冲击乃至颠覆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皇权专制!朱元璋,这个出身底层的皇帝,以其惊人的政治直觉,一眼就看穿了这“奇技淫巧”背后隐藏的、足以焚毁整个朱明王朝的滔天烈焰!
亭中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朱元璋沉重的呼吸声。朱棣也早已跪在一旁,脸色煞白,他虽也隐约感到工业化带来的变化会很大,却远未想到父皇竟看得如此深远、如此致命!
朱元璋俯视着抖如筛糠的王卓,一字一顿地问道:“王卓,回答咱。你带来的,究竟是助我大明万世永昌的良药,还是……倾覆我朱家江山的鸩酒?”
王卓呆立原地,大脑一片空白。他知道,他的回答,将可能直接决定大明未来的走向。这个从底层爬上帝位的老人,此刻展现出的,是对权力本质最深刻、最冷酷的认知。
见王卓噤若寒蝉,朱元璋冷哼一声,声音如同数九寒冰,又抛出一句更让王卓心惊肉跳的话:
“哼,不要以为咱深居宫中就什么都不知道!你与高炽在王府门前说的那些话,什么‘风禾尽起,天下大同….’,你蛊惑咱的孙儿立下这等志向,究竟是何居心?!那‘大同’天下,可还有咱朱家坐龙庭的位置?!”
这句话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击溃了王卓的心理防线。他原以为那只是与朱高炽之间一场充满理想主义的私下交谈,万万没想到,竟一字不落地早已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这位开国皇帝对信息的掌控力、对潜在威胁的敏感度,远超他的想象。这已不仅仅是关于工业化的争论,更是直接指向了他对皇室继承人的“思想侵蚀”!
王卓浑身冰凉,连颤抖都几乎停止,只能将眼睛闭上,心想:“如果实在不行,就跑回东大吧,只是可惜了历史赋予的大好时机!”一旁的朱棣也是心惊胆战,他这才明白,父皇的怒火和疑虑,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加深沉可怕。亭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大明与东大合作的未来,悬于朱元璋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