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卫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空气中仍弥漫着淡淡的血腥与火药混合的气味。中军大帐内,朱棣意气风发,亲自口述,由书记官记录,拟就了一份详细的捷报。这份承载着赫赫战功的电文,跨越千山万水,飞速传向南京紫禁城。
“儿臣棣谨奏父皇:赖父皇洪福,陛下天威,三军用命,我军于大宁卫外大破兀良哈、鞑靼联军八万……阵斩鞑靼首领鬼力赤,迫降兀良哈首领脱儿火察及部众四万余……此战,新式火器之威,足以慑服北疆数十年……”
南京,谨身殿。
朱元璋看着手中这份字字千钧的电报,手指在“阵斩三万”、“迫降四万余”、“我军伤亡十六人”等字眼上缓缓摩挲。他沉默了很久,殿内只有烛火摇曳的噼啪声。这位一生经历过无数恶战的开国皇帝,深知这等战果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种时代力量的宣告。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殿宇,看到了北方那片被鲜血浸染的草原,也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良久,他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
“拟旨。”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燕王此战,功在社稷,扬我国威。北疆一应善后事宜,剿抚安置,皆由燕王权宜处置,不必事事请奏。唯望其于年前返京述职。另,着王卓接旨后,即刻乘那……直升铁鸟,先行返回金陵。告诉他,朕在南京给他修的‘机场’,已经准备好了。”
电报传回大宁卫,朱棣看过父皇的回电,对“权宜处置”四字体会尤深,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他立即召来王卓。
\"妹夫,父皇将北疆善后全权交予本王。你们后世有什么好的办法,如何才能让草原长治久安,永绝边患?\"
王卓沉吟片刻,脑海中浮现的是后世治理边疆的成功经验。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单纯的军事征服从来不能持久,唯有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真正安居乐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王爷,\"王卓整理着思绪,\"臣以为,当以'刚柔并济,四策并举'之策。\"
他详细解释道:
\"其一,政治安抚,分化瓦解。对草原进行分封,对脱儿火察等归降首领,赐予官爵,厚加赏赐,使其安心。同时,将庞大部落联盟细化拆分,划定为更小的‘旗’或‘千户所’,分封给不同头人,防止其形成统一强大势力。”
朱棣听得入神,此子每每能跳出当下局限,其见识果然非凡。
“其二,经济笼络,利益绑定。将大宁互市成功经验推广至草原腹地,建立更多贸易点。不仅用粮食、盐茶换取牛羊皮毛,更要主动收购畜牧产品,输入铁器、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让草原经济与中原市场紧密相连。”
\"妙!\"朱棣击节赞叹,\"让他们的生计系于大明,自然不敢轻启战端!\"
“其三,文化浸润,潜移默化。挑选有影响力的草原贵族子弟,尤其是归附首领的子侄,送往南京国子监或新式学堂学习。让他们接触儒家经典、大明律法及基础自然格物之学。久而久之,其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会向中原靠拢,待他们回归草原,便会视大明为精神灯塔,成为大明文明的传播者。”
朱棣眼中精光一闪:\"此计大善!假以时日,待这些人学成回到草原,便是大明最好的代言人,文化的融合才是根本!\"
王卓这一套组合拳,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远比单纯军事占领高明持久。
王卓最后总结道:\"王爷,军事震慑为基,政治分化为用,经济捆绑为纽,文化融合为本。四者并行,方可真正将草原纳入纳入大明版图。\"
说到这里,王卓语气变得深沉:\"王爷,臣这些建议,其实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草原上的普通牧民能过上安稳日子。想想普通的牧民的家庭,若能通过互市换来粮食,通过放牧改善生计,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南下劫掠?\"
他望向帐外,仿佛看到了草原的未来:\"民生改善与边疆安定,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当牧民们发现,归顺大明不仅能活命,还能活得更好;当草原不再是权贵争霸的战场,而是安居乐业的家园,这才是我大明真正的万世太平之基。届时开发草原矿产,发展畜牧经济,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朱棣肃然动容,良久才缓缓点头:\"妹夫此言,振聋发聩。以往朝廷只知征伐,却从未想过让草原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根治边患的良方。就依此策行事!\"
议定方略后,王卓去找道衍和尚,对互市的事进行交接,处理好这些他才能安心回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