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脚步一旦响起,便再也无法阻挡。几场如酥的细雨过后,云城彻底从冬日的沉眠中苏醒过来。河岸的柳烟从鹅黄转为嫩绿,如同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青纱。迎春花率先吹响了金色的喇叭,紧接着,桃花、杏花也次第开放,粉白娇红,点缀在古镇的白墙黛瓦间,如同一幅幅活了的写意画。空气湿润而清新,混合着泥土、青草和百花的芬芳,吸一口,都让人觉得通体舒坦。
顾屿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留意起这些细微的变化。他会注意到书店屋檐下那窝燕子回来了,衔着新泥修补旧巢;会注意到苏晚意换下了厚重的冬衣,穿上了轻盈的春衫,颜色是那种如同初生柳芽般的浅绿,衬得她愈发清雅;也会在清晨推开窗时,被那带着凉意却又充满生机的春风,拂去最后一丝睡意。
他的生活节奏,似乎也随着这个春天,变得愈发舒缓而扎实。每日固定时间的远程工作,效率奇高,仿佛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思绪也变得更加清晰敏锐。其余的时间,他真正地“生活”在这里。有时是陪着苏晚意在工作室,帮忙处理一些体力活或是技术问题;有时是独自在古镇里散步,用手机拍下墙角新开的一丛野花,或是河面上悠然划过的乌篷船,然后分享给还在忙碌的苏晚意;更多的时候,是待在书店里,翻阅那些他以往绝不会碰的、关于地方风物或是古籍鉴赏的“闲书”,竟也读得津津有味。
苏晚意将他的变化看在眼里,心中满是温柔的欣喜。那个曾经带着疏离感和些许冷峻的顾屿,正像一块坚冰,被这江南的春日和琐碎的日常,一点点融化、浸润,显露出内里更为温润的一面。他不再仅仅是那个为她遮风挡雨的庇护者,更成了她生活中最紧密的同行者。
“墨香记忆”工作室的“见字如面”书信专题展,在春光最好的时候正式推出了。展览并未追求宏大的叙事,只是通过精心挑选的信件片段、老照片和相关的旧物,辅以柔和的灯光和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氛围,让观者自己去感受那个年代纸短情长的韵味。展览入口处,还设置了一个“写给未来”的互动区,提供特制的信纸和信封,参观者可以写下给一年后自己或亲友的信,由工作室代为保管,明年此时寄出。
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创意,吸引了许多人参与。有年轻的情侣写下对彼此的期许,有孩子用稚嫩的笔触画下给爸爸妈妈的祝福,也有老人戴着老花镜,认真地写下对漂泊在外子女的牵挂。那些投入信箱的、承载着当下情感与未来希冀的信封,本身就成了展览最动人的一部分。
顾屿和苏晚意也各自写了一封。苏晚意写完后,小心地封好信封,投入箱中,脸上带着一种郑重的期待。顾屿看着她,然后也拿起笔,在信纸上快速写了几行字,折好,放入信封,封口,投入。整个过程干脆利落。
“你写了什么?”苏晚意好奇地问。
顾屿将手指轻轻按在唇上,做了个保密的手势,眼中却带着浅淡而温暖的笑意:“一年后,你就知道了。”
他的神秘,让苏晚意的心像被羽毛轻轻搔过,痒痒的,又充满了甜蜜的猜测。
春日的夜晚,依旧带着凉意。两人在书店后院支起小桌吃晚饭,院子里那株老梅已然绿叶成荫,旁边的茉莉冒出了更多新芽。远处传来隐约的蛙鸣,更显夜色宁静。
“感觉工作室……越来越有生命力了。”苏晚意捧着碗,满足地叹了口气,“不只是我们在努力,每一个来的人,似乎都在为它注入能量。”
“润物细无声。”顾屿给她夹了一筷子菜,接口道,“文化的传承,社区的建设,大概就是这样。不是靠一两场轰轰烈烈的活动,而是靠这一点一滴的浸润和积累,像这春雨一样,慢慢地,渗进泥土里,滋养出新的生命。”
他的话,精准地道出了苏晚意心中模糊的感受。她看着他,在朦胧的夜色和温暖的灯光下,他的轮廓柔和,眼神清明。她忽然觉得,他们不仅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知音。他懂她所有坚持背后的意义,也欣赏她所创造的那些微小而确实的价值。
春风拂过,带着后院草木的清香。两人不再说话,只是安静地享用着简单的晚餐,听着自然的夜曲。这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与安宁,比任何热烈的告白都更能证明情感的深度。
春天,以其温柔而不可阻挡的力量,复苏着万物,也滋养着人心。在这润物无声的季节里,顾屿和苏晚意的感情,如同院中那株茉莉的新芽,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相守中,悄然生长,根系深植,枝叶渐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