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意对着那条基金会发来的私信,反复斟酌了许久。她查阅了这家基金会的背景,确认其正规性与以往扶持项目的调性,确实都与“墨香”的气质颇为契合。这并非是什么天降横财,更像是一种认可和一种可能性,一个让书店走得更远、被更多人看见的机会。
她不再犹豫,谨慎而真诚地回复了邮件,表达了感谢和初步意向,并按照对方要求,初步填写了申请表格,附上了更多关于书店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简单设想的信息。点击发送的那一刻,她感觉心脏在胸腔里轻轻撞击着,是一种混合着期待与忐忑的陌生情绪。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阳光和煦。书店里没什么客人,苏晚意正坐在窗边,对照着一本古籍修复手册,小心地尝试修补一本虫蛀的诗集。风铃轻响,她抬起头,看见两位陌生人走了进来。
一位是年约四十、穿着简约知性、戴着细框眼镜的女士,另一位是稍年轻些、背着相机包的男士。
“您好,请问是苏晚意小姐吗?”那位女士微笑着开口,语气温和有礼,“我们是‘文泽基金会’的,之前和您在邮件里联系过。我姓林,这位是我们的随行摄影助理小张。冒昧来访,想实地看看‘墨香书店’,不知是否方便?”
苏晚意连忙站起身,有些意外,但很快镇定下来。她没想到对方会直接过来,而且如此迅速。“方便的,林老师,您好,快请进。”她放下手中的工具,下意识地理了理裙摆。
林女士目光敏锐而欣赏地扫过书店内部:高耸到天花板的木质书架、琳琅满目却有序的旧书、温暖的灯光、空气中淡淡的樟木和纸张气味,以及窗外流淌的河水和摇曳的绿植。她的眼中流露出由衷的赞叹。
“比照片里更有味道,”林女士轻声对身边的助理说,然后又看向苏晚意,“苏小姐,您把这里打理得真好。这是一种……活着的气息。”
随行的助理小张已经默契地开始拍摄一些环境空镜,动作专业而低调,尽量不打扰到书店的宁静。
苏晚意陪着林女士在店里慢慢走着,介绍着一些特色藏书、书店的历史,以及她日常的工作。她说话依旧轻声细语,但谈到书籍和书店时,眼神里自然流露的光彩和热爱,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林女士听得很认真,不时提问,问题都落在实处,关于运营的难点、读者的群体、对未来的具体想法等等。她也分享了基金会其他一些成功案例的经验。
“我们基金会的理念,不是简单地给钱,而是希望赋能,帮助像‘墨香’这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空间找到可持续的生存发展模式。”林女士解释道,“可能是提供低息贷款用于空间改造,可能是对接设计师资源进行品牌提升,也可能是通过我们的平台进行宣传引流,组织一些线下文化活动。具体方式,我们可以慢慢探讨。”
苏晚意认真听着,感觉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她面前缓缓打开。这些是她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领域,既让人向往,也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谈话间,林女士注意到了墙上挂着的那些照片——顾屿拍摄的,关于书店的光影、细节和苏晚意工作的瞬间。
“这些照片拍得真好,”林女士驻足细看,尤其在一张苏晚意低头修复书籍的侧影照片前停留良久,“光影、构图、情绪都抓得非常到位,完全传达出了这家书店的灵魂。是请专业摄影师拍的?”
苏晚意的心轻轻一跳,目光也落在那张照片上,仿佛能透过相纸感受到按下快门那一刻的专注。她点了点头,声音轻了些:“嗯,一位……朋友帮忙拍的。”
“这位朋友水平很高,”林女士由衷赞叹,“这些照片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宣传素材。它们讲述的故事,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
访客并没有停留太久,约好了保持联系、等待后续评估流程后,便礼貌告辞了。风铃再次恢复宁静,书店里仿佛还残留着方才短暂的热度与陌生的可能性。
苏晚意独自站在店里,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林女士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讲述故事”、“有力量”、“灵魂”……这些词汇,都与那个沉默寡言、镜头却异常敏锐的摄影师紧密相连。
她再次抬头,深深地看着墙上的照片。忽然间,对顾屿的思念不再是模糊空泛的情绪,而是变得无比具体。她想告诉他基金会的来访,想问他对此有什么看法,想听他专业的建议,甚至……只是想听听他的声音。
这种冲动如此强烈,几乎要冲破她一直以来的克制。
她拿起手机,点开那个熟悉的对话框。上一次对话,还停留在一个多月前。她指尖悬在屏幕上方,犹豫着,挣扎着。最终,那股冲动慢慢沉淀下去,化为了一个更为迂回的行动。
她没有直接发信息给顾屿,而是翻拍了几张墙上的照片,尤其突出了林女士称赞的那一张,然后发在了朋友圈,配文简单却意味深长:
【今天来了意外的访客,聊了很多关于未来的可能性。谢谢这些定格了时光的影像,它们似乎正在帮我打开一扇新的门。】
她没有@顾屿,但她知道,他一定能看到。这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一次无声的分享,也是一个……或许他能懂的信号。
她将手机放在心口,感受着那加速的心跳。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失落和回忆,更掺杂了一丝因为希望和未来而产生的、轻盈的悸动。远在千里之外的顾屿,会明白这涟漪之下的波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