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终于有自己的房间了。
最开心的就是男孩子们,原本他们都是一起在一个屋子里,甚至是一张床上睡觉,但现在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张大床,还有衣柜,书桌。
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单独放进衣柜,在他们自己的床上滚来滚去。
每栋二层楼都有一个书房,而且书房很大,里面摆放了不少书,就像一个小型图书馆。
不仅有做学问的书,还有手工,技术,甚至画画,棋艺,武功,话本子都有。
孩子们认识的字还不多,只能简单的认识上面的一些字,但有些书上面是有图案的,也吸引了男孩子们的注意。
甚至他们大人也忍不住翻看起来。
每个房间都布置好。
应瑾瑜再过几个月就要四岁了,所以,他们也给应瑾瑜布置了房间。
后窗正好对着后山,只要一开窗就可以看到美景。
应瑾瑜很满意,但她却不想那么早自己睡。
软磨硬泡下,郑春秀才同意,等她四岁时在自己睡。
每个房间都布置好,就等搬进去了。
于是,让族长专门看了一个好日子他们家要举办乔迁宴。
正好赶到过年前第八日,腊月二十二宜搬家。
应家三叔应成杰,也在搬家前一日从书院回来了。
腊月二十二,应家搬新家,请全村人吃席。
每家人过来时,都多多少少带了一些东西给应家。
知道应家要搬新家,镇上张掌柜特意让他们酒楼的厨子过来给应家做宴席,王掌柜听说,也不甘示弱,也叫了厨子过来,他还亲自带着人过来贺宴,甚至给他们家每个孩子都送了一套笔墨纸砚,可谓是贴心。
张掌柜则让人给男的准备的长衫,女的准备了首饰,大有一较高下的意思。
书院的李院长和赵院长来晚了一步,他们同样准备的笔墨纸砚送给孩子们。
让应家人都很是高兴。
应家村人知道这两人是镇上最大书院的院长时,一个个都很是惊讶。
他们知道应家在给书院送菜,原本以为他们是认识书院的夫子,没想到竟然是院长。
有些人高兴,有些人嫉妒。
原本处处不如他们的人,现在却碾压他们。
甚至还认识书院里的院长,他们想巴结都巴结不到的人物。
哦,对了,还有县令大人一家三口,竟然也来了。
老远曹妄就喊了起来:“小鱼儿妹妹,我来看你了。”
应家人赶紧出门迎接,村长和族长也和应家人一起迎上去。
当真是难得啊。
他们应家村竟然能同时邀请来这些大人物。
曹夫人也在今日看到了她心心念念想要过来见的应瑾瑜。
看到小姑娘粉雕玉琢,胖乎乎的,眉心还有一点红心胎记,别提多好看了。
曹夫人上前一把将应瑾瑜抱了起来:“这就是小鱼儿吧,真好看,应夫人,你可真是有福啊。”
郑春秀原本还有些拘谨,见曹夫人很是和善,亲切的样子,也逐渐放开了。
拉着曹夫人开始讲应瑾瑜小时候的趣事。
让曹夫人更加想要一个小闺女了。
想到自己夫君之前说的话,曹夫人在还没开宴席前拉着郑春秀说悄悄话去了。
娄爽和许迎娣负责招呼过来的村人。
两人脸上挂着笑,看起来也都很开心,孩子们在一旁叽叽喳喳,和小伙伴们说这自己的房间有多好,床有多大。
他们还有不少新衣裳。
让同村的孩子们羡慕的不行。
心里都想着他们怎么就不是应家的孩子呢?
曹夫人提出要去看看应家的房子,郑春秀欣然答应,带着她转起来。
开始给曹夫人介绍:“前面一楼有厨房,花厅,宴客室,浴房,最角落那个是茅房,但这个茅房又不是我们平时惯用的。
曹夫人好奇,走进去看了看,分成了男的和女的各一间,里面有一个蹲坑。
郑春秀一拉旁边的绳子,蹲坑里竟然会流出水。
“这样茅厕就不会臭了,夏天也不会有蛆虫爬出来。”
曹夫人激动道:“这么好,你们是怎么想到的啊,不瞒你说,我对家里那个茅厕也是恶心不行。要是我们家也有这样的茅厕那该多好啊。”
郑春秀:“我知道俢这茅厕的师傅,到时候让孩子他爹带他们去给你们俢。”
“那感情好啊。”
两人上了二楼,从二楼往下看,正好看到应瑾瑜在和曹妄玩耍,曹妄很是照顾应瑾瑜。
曹夫人看到很是欣慰道:“我们家阿妄很喜欢小鱼儿呢,小鱼儿既聪明又乖巧,我要是有个这样的儿媳妇,做梦都要笑醒了。”
郑春秀看了看两个孩子,又看了看曹夫人,见她一脸慈爱的看着她家闺女的方向,虽然曹大人是个好人,但现在孩子还小,谁知道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
她道:“孩子的事情我们夫妻俩不做多干涉,一切都看小鱼儿自己的意思,她是个有主见的,况且现在孩子们还小,夫人也不必过多忧心。”
听郑春秀这样说,曹夫人也只能道:“也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很快,宴席开始。
村民们托了应家的福也有幸吃到镇上两大酒楼大厨做的饭菜,大家伙都吃的不亦乐乎。
菜刚上桌就被一扫而空。
好似土匪扫荡,盘子都是干干净净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就上了个空盘子。
村民们更是兴奋,懊恼,同时心中隐隐又有些激动。
他们吃到了应家种的菜,才发觉,他们前半生好似都吃的是草,这应家的菜,才是真正的菜啊。
想到之前应成业在盖房时候跟他们提及的种菜的事,有少部分人已经开始动心。
现在种菜的人还少,他们完全可以挣得更多的银子,要是在过段时间,种的人多了,那么他们恐怕就没有那么贵的菜价了。
更何况镇上的需求也有饱和的时候。
更多的人还是在观望状态,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西巷镇,没见过外面的繁华。
自然不知道镇上的酒楼是有分号的。
即便是知道,在他们的认知里,那蔬菜最是经不得长途跋涉,他们能卖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