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市场的反馈比预想中更复杂。林宇收到拉各斯仓库的急电时,正在东南亚的售后中心检查新到的防潮配件。电话那头,驻尼日利亚的负责人声音带着疲惫:“林总,太阳能款设备出了问题,当地的沙尘太大,光伏板三天就积满了灰,发电效率掉了一半。”
林宇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加个自动清洁装置,用最简单的毛刷和定时程序,成本控制在十美元以内。”
“试过了,”负责人苦笑,“毛刷在沙尘里磨得太快,三天就磨秃了。而且当地工人不会调试定时程序,总忘了手动清理。”
江诗雅凑过来看了眼光伏板积灰的照片,忽然说:“用硅胶刮板怎么样?软质的,不容易磨损,再把定时程序改成光感触发——光线暗到一定程度,就知道是积灰了,自动启动清理。”
林宇眼睛一亮,立刻回电:“按江经理说的改,让研发部连夜出图纸,我亲自盯着生产。另外,给当地工人做个傻瓜式教程,用漫画图解,别搞文字说明。”
挂了电话,他看着江诗雅,语气里带着佩服:“还是你懂怎么接地气。”
“不是接地气,是得把自己当成当地人。”江诗雅翻开非洲团队的日志,“你看,他们说当地用户喜欢用手机App控制设备,但很多人只会用语音指令,不会打字——我们得加个方言语音包,豪萨语、斯瓦希里语都得有。”
林宇当即拍板:“让语音团队加班赶,下周必须上线。”
非洲的难题接踵而至。某批设备在运输途中被暴雨淋了,开箱时发现一半的主板都受潮了。林宇看着前线传来的照片,心疼又无奈:“给仓库加建防雨棚,再买一百个防水周转箱,以后所有设备都得套两层防水袋。”
更棘手的是文化差异。当地有个部落首领觉得智能设备“会勾走人的魂”,煽动族人抵制,好几户已经安装的家庭都要求退货。林宇收到消息时,正在东南亚参加一个智能家居峰会,他立刻让江诗雅联系当地的教会:“教会在部落里有威望,让神父帮忙解释,就说这是‘上帝送来的好帮手’,能帮人节省时间去做祷告。”
江诗雅补充道:“再捐一批太阳能灯给教会,让他们分发给部落,先让大家看到实际好处。”
这招果然奏效。一周后,部落首领亲自打电话来道歉,还想订购十套设备,说要给教会的孤儿院用。
“看来再顽固的偏见,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便利。”林宇在视频会议上对非洲团队说,“你们在那边要记住,永远别和当地人争对错,先让他们看到‘用了有什么好’。”
东南亚这边,“智慧社区”的生态链愈发完善。林宇根据用户行为数据,推出了“家庭能源管理套餐”——智能电表、节水花洒、节能冰箱捆绑销售,还能通过App实时查看省了多少电费水费。这套组合拳打出去,当月销量就暴涨30%。
江诗雅看着后台数据,笑着说:“现在用户都戏称我们是‘家庭管家’,从早到晚管着他们的水电煤,还要提醒他们关门窗、带钥匙。”
林宇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掠过的晚霞:“能被人需要,总比被人遗忘好。”
他忽然想起非洲团队发来的照片——尼日利亚的孩子们围着太阳能设备欢呼,因为有了稳定的电力,晚上终于能在灯下写作业。那些笑容,和东南亚用户收到新设备时的惊喜如出一辙。
或许这就是商业的意义,不只是赚钱,更是用技术和服务,一点点改善人们的生活。
夜色渐浓,林宇收到非洲团队的新消息:加装硅胶刮板的太阳能设备效果很好,清理效率提升了80%;方言语音包上线后,设备激活率涨了45%。
他转发给江诗雅,附了一句:“路虽远,行则将至。”
江诗雅回了个加油的表情,后面跟着一句:“东南亚的防潮升级包也测试通过了,明天开始给老用户免费更换。”
林宇看着屏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无论是东南亚的深耕,还是非洲的拓荒,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每一步都算数。
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难题等着他们,但只要两人并肩,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窗外的星星亮了起来,像撒在黑夜里的碎钻,映照着他们脚下这条漫长却充满希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