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总部的会议室里,投影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两组画面:左边是苏门答腊咖啡园里,阿明用修好的传感器检测咖啡豆甜度,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让他笑得露出白牙;右边是内罗毕的玫瑰大棚,卡伦的弟弟正踮着脚,给光伏板刷上一层防沙尘的涂层,动作笨拙却认真。
“这就是我们要的‘共生’。”林宇指着屏幕,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不再是我们把设备扔给他们,而是他们自己学会改进、维护,甚至反过来给我们提建议。”
江诗雅翻开手里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各地用户的“金点子”:非洲团队根据部落建议,给光伏设备加了个简易的雨水收集槽,解决了清洁用水难题;东南亚的农户们则发现,把土壤监测数据分享到合作社群里,能互相预警病虫害,现在群里每天都有几百条交流信息。
“研发部已经成立了‘用户创新实验室’,”江诗雅说,“专门把这些民间智慧转化成技术方案。比如阿明提的‘咖啡豆甜度分级算法’,我们加了个本地品种的数据库,准确率提高了15%。”
正说着,非洲合资公司的视频请求弹了出来。屏幕上,当地合伙人穆萨举着个奇怪的装置——光伏板旁边绑着个铁皮桶,桶上钻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林总,江总,你们看!”他把桶对着太阳,光斑透过小孔洒在地上,“这是我们的‘光伏驱蚊灯’,晚上发电时,桶里的驱蚊草香味顺着光孔散出去,大棚里的蚊子少了一半!”
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林宇笑着擦了擦眼角:“穆萨,这个发明太棒了!我们的工程师会帮你改进结构,批量生产时,专利算你一份。”
穆萨的眼睛瞪得溜圆:“真的?那我要叫它‘穆萨之光’!”
挂了视频,江诗雅忽然想起什么:“对了,苏门答腊的咖啡合作社发来消息,说他们想用设备数据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那边说,有了这些实时产量数据,贷款审批快了不少。”
林宇猛地一拍桌子:“这才是关键!我们的设备不只是工具,更是桥梁——帮他们连接市场、连接资源、连接更广阔的世界。”他当即决定,让数据部门开发一套“农业信用评估系统”,把设备记录的产量、能耗、维护情况等数据,转化成银行认可的信用凭证。
这个决定很快在东南亚掀起了波澜。马哈迪用三个月的设备数据,顺利贷到了扩建咖啡园的钱,还带动了合作社里另外七户农户申请贷款。当地银行主动找上门,提出要把这套评估系统推广到更多农业领域。
非洲那边,“穆萨之光”的改进版刚下线就被抢购一空。穆萨拿着第一笔专利费,在村里盖了个小小的技术培训室,墙上贴满了光伏设备的拆解图,都是他和孩子们一起画的。视频里,他指着墙上的图对林宇说:“等培训室满了,我就再盖一间。以后非洲的孩子,不光会种庄稼,还会修机器。”
这天晚上,林宇和江诗雅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无意间翻到了三年前刚进东南亚市场时的规划图。那时的目标很简单:卖出多少台设备,占领多少市场份额。而现在,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的,是合作的合作社、培训中心、用户创新点,像一张蔓延的网,把技术、人、土地紧紧连在了一起。
“你看,”江诗雅指着图上的某个点,“这里原本是我们最担心的‘风险区’,现在成了用户创新最活跃的地方。”
林宇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忽然明白:所谓商业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征服,而是共生。就像苏门答腊的咖啡树与光伏板,非洲的玫瑰与储能设备,他们与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用户,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棵相互缠绕、彼此滋养的大树。
而这棵树的根,正顺着那些握着螺丝刀的手、那些分享数据的群聊、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发明,往更深、更广阔的地方扎去。未来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他们不知道,但他们知道,每颗果实里,都藏着无数人共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