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可可”限定款的包装设计出来那天,办公室里炸开了锅。卡伦手绘的玫瑰缠绕在马哈迪的可可豆荚上,背景是两片交叠的星空——非洲的猎户座与肯尼亚的南十字座,在深蓝色的底色上闪着细碎的光。
“这哪是包装,简直是艺术品!”实习生小林捧着设计稿,手指轻轻拂过星点,“下面这行小字‘用甜蜜连接星光’,也太戳人了吧。”
林宇笑着点头,指着包装角落的光伏板图案:“这里加了个小心思,用特殊油墨印刷,遇光会变色,白天是蓝色,晚上在灯光下会变成暖黄色,像真正的星光。”
第一批“玫瑰可可”刚下线,订单就从各地涌来。最特别的是个来自智利的订单,买家在备注里写:“听说这款巧克力的收益会捐给光伏助学,我想多买些送给山区的孩子,让他们也尝尝星光的味道。”
马哈迪收到消息时,正在给可可园旁的玫瑰苗浇水。他特意让孩子们对着镜头举着巧克力,用刚学会的西班牙语说:“谢谢!我们会种更多玫瑰和可可,让更多小朋友有书读。”
视频里,孩子们的笑脸比包装上的星光还亮。林宇把这段视频发给卡伦,很快收到回复:“我刚在玫瑰园旁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每朵玫瑰都在为远方的书桌绽放’。工人们说,现在摘玫瑰时都格外小心,好像捧着的不是花,是孩子们的课本。”
甘肃的沙棘饮品也迎来了好消息。墨西哥超市的试销数据显示,那款“跨越沙漠的握手”成了爆款,当地的学校甚至把它列为课间餐的推荐饮品,理由是“能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植物智慧”。
晓雯在整理反馈时,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购买沙棘饮品的顾客,总会顺带买几包秘鲁的蓝莓干;而买“玫瑰可可”的人,大多会加购甘肃的沙棘果脯。“就像这些物产在互相推荐似的,”她笑着说,“形成了个小小的‘光的生态圈’。”
这天,林宇收到个厚厚的信封,来自尼日利亚的乡村小学。里面是孩子们用可可豆壳做的贴画:有戴着草帽的光伏板,有捧着书本的小人,还有条用彩色毛线织的长绳,连接着两个不同肤色的孩子。附的信上,校长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写着:“谢谢你们让善意像藤蔓一样生长,绕着光,爬向每个需要的地方。”
林宇把贴画挂在“光的物产地图”旁边,看着那些用可可豆壳拼出的笑脸,忽然想起马哈迪说过的话:“最好的技术,是能让善意流动的技术。”
夕阳透过窗户,在贴画上投下温暖的光斑,那些可可豆壳仿佛真的变成了闪烁的星星。他知道,这些由光联结的善意,早已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不同的土地、不同的人们,在阳光下悄悄生长,结出一个又一个带着温度的果实。
而这藤蔓的尽头,或许是某个孩子翻开新课本的瞬间,是某个教室亮起光伏灯的夜晚,是某个角落里,有人因为一口带着星光的巧克力,忽然对远方生出了温柔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