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屏上的虚拟银河还在不断生长,这天,屏幕角落突然跳出一个新的光点,标注着“北极圈”。附言里写着:“这里的极夜太长了,能用你们的光伏灯照亮雪屋吗?孩子们想在夜里看清驯鹿的模样。”
发信人是挪威的一个极光观测站,那里的研究员在新闻里看到了“星光光伏灯”的故事。林宇立刻召集团队,针对极夜的低温和弱光照环境,改良了光伏板的材质,又在灯里加了能发出暖光的LEd灯珠——据说暖光更能让驯鹿感到安心。
在经过漫长而焦急的等待之后,第一批改良后的“极光款”光伏灯终于被寄出去了半个月。就在大家都开始有些按捺不住的时候,对方突然发来了一段令人惊喜的视频。
视频中展现的是一个雪屋,屋内温暖而明亮。一群孩子们围坐在一盏发出柔和光芒的灯串周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欢笑。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是一片绚烂多彩的极光,如梦如幻,美不胜收。而在雪地上,几只驯鹿正悠闲地踱步,仿佛也被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雪堆里,有一角光伏板若隐若现,它正默默地吸收着微弱的极地阳光,为这温馨的场景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随后,研究员在邮件里写道:“孩子们现在相信,光不仅仅来自太阳和极光,还来自远方朋友的牵挂。”这句话如同一股暖流,流淌过每个人的心头。
这段视频被放在展厅的电子屏上,引来更多人驻足。有个来自南极科考站的工作人员留言:“能不能给冰原也留个坐标?我们的科考站也想加入这片银河。”林宇笑着回复:“南极的星空一定很美,我们这就设计能抵抗暴风雪的款式。”
展厅里的玻璃罐早就换成了更大的透明容器,里面装满了各地寄来的“光的信物”:挪威的驯鹿毛、南极的冰晶标本、秘鲁的蓝莓干、越南的竹编星星……每个信物旁都系着张小卡片,写着它背后的故事。
这天,马哈迪的儿子带着新收的可可豆样品来了,他已经能说流利的中文,指着电子屏上尼日利亚的光点说:“我爸爸让我告诉你们,可可树开花了,每朵花下面都挂了盏小灯,晚上看像满地的星星。”他还带来了一幅画,画里可可树下的灯串与天上的银河连在了一起。
甘肃的牧民大叔也来了,他带来了沙棘果酿成的酒,说要请大家尝尝“戈壁的味道”。他的孙子举着最新款的“星光光伏灯”,灯上刻着南极的企鹅图案,骄傲地说:“老师说,这盏灯能在零下五十度发光呢!”
林宇看着电子屏上越来越密的光点和连线,忽然觉得,这片银河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把驯鹿、企鹅、可可树、沙棘果,还有无数素未谋面的人们都连在了一起,而维系这张网的,从来不是技术或距离,而是那份“想让对方过得好一点”的朴素心意。
江诗雅端来新泡的茶,茶里加了几片挪威寄来的云杉叶,带着淡淡的松香。“下一个坐标,”她指着屏幕上南极的位置,“该给企鹅设计款防水的灯了。”
林宇笑着点头,目光再次投向那片不断生长的银河,心里清楚,只要这份心意不停歇,银河的坐标,就会一直延伸下去,直到覆盖每一个需要光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