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语者一号”穿过温度河的尽头,那颗恒温25c的行星终于完整地出现在屏幕上。蓝色的海洋覆盖了星球表面的七成,白色云层像般悬浮在空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海洋里那些水晶生物——它们在洋流中缓缓游动,身体折射的光芒在海面上形成闪烁的光带,像无数条发光的绸带在舞动。
探测器向行星发送了一组25c的基准温度信号,作为最直接的问候。仅仅十分钟后,海面上的光带突然变换了图案,水晶生物聚集在一起,拼出一个巨大的螺旋符号,与地球光语中“你好”的编码完全一致。
“它们看懂了!”控制中心里爆发出欢呼声,阿明紧紧盯着屏幕,看着螺旋符号慢慢散开,又重组出另一个图案——三颗连在一起的光点,像在说“我们在这里”。
张工端着保温杯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起五十年前,林宇团队第一次在实验室用光点拼出“你好”时,也是这样激动的场景。“从实验室到宇宙,光语走了这么远,”他感叹道,“但本质从来没变,都是想告诉对方‘我在这里,很高兴遇见你’。”
地球很快收到了“光语者一号”传回的水晶生物影像。巴西雨林的研究者们发现,这些生物的发光频率与当地荧光真菌的频率存在微妙的共振,于是他们激活了雨林的真菌网络,让地面的绿光与屏幕上的蓝光同步闪烁,像场跨越光年的荧光对话;挪威的孩子们则在光语古树下摆放了无数盏恒温小灯,灯光维持在25c,组成与水晶生物相同的螺旋图案,对着星空轻轻摇晃。
光语博物馆的全息展厅里,游客们可以戴上特制眼镜,“置身”于恒温星球的海洋上空。当水晶生物游过“脚下”时,眼镜会模拟出25c的触感,像有温暖的水流轻轻拂过。一个小男孩摘下眼镜,认真地说:“它们在邀请我们去做客,对不对?水是暖的,光也是暖的。”
阿明团队根据水晶生物的光语图案,设计了一组“回应信号”——用不同温度的激光模拟地球的地形:25c的绿色代表森林,15c的蓝色代表海洋,30c的黄色代表沙漠,-5c的白色代表冰川。当“光语者一号”将这组信号发送出去后,恒温星球的海面上立刻有了回应:水晶生物组成了一幅简化的地球轮廓,森林的位置闪烁着25c的绿光,与地球的信号完美对应。
“它们在画我们的家。”张工指着屏幕上的地球轮廓,眼眶有些湿润,“就像小朋友收到明信片,会照着画一张寄回来。”
此时,“光语者一号”的探测器捕捉到了更详细的信息:恒温星球的海洋里存在着复杂的生态系统,水晶生物是其中的“光语使者”,负责传递不同生物的信息。它们的光语网络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一直在等待能“听懂”的文明。
“这不是偶然的相遇,”阿明调出水晶生物的进化图谱,“它们的发光器官在亿万年里不断进化,仿佛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与外星文明对话。就像地球的光语,看似是我们创造的,其实是生命对联结的本能渴望。”
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恒温星球的光带与地球的光语网络在星图上连成一线,25c的基准温度像条温暖的线,将两个星球紧紧系在一起。阿明知道,这条线还会继续延长,带着地球的问候,带着水晶生物的回应,在宇宙中织出更密的网。
而恒温星球的海面上,水晶生物仍在不知疲倦地舞动。它们组成的光语符号越来越复杂,像在诉说这个星球的故事——有亿万年的洋流轨迹,有水晶生物的繁衍密码,还有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期待。
“光语者一号”静静地悬停在轨道上,像个耐心的倾听者,将这些温暖的故事一一记录,准备传回那个同样充满期待的蓝色星球。新的对话,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