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厂出来后,吴佳怡和调研小组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制鞋厂。一进厂区,就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碌地工作着,看起来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吴佳怡走进生产车间,顺着生产线仔细观察。她发现虽然生产线运转忙碌,但生产流程明显不够优化。走到鞋底与鞋面贴合的工序时,她停下了脚步。只见工人们正专注地将鞋底和鞋面手工贴合在一起,这个过程全凭工人的经验和手法。
吴佳怡皱了皱眉,问旁边的车间主管:“主管,为啥这个关键环节还用人工操作啊?这质量能稳定吗?”主管无奈地说:“吴小姐,我们也想过改进,可引进自动化贴合设备成本太高了,公司之前资金紧张,一直没敢动。人工操作确实容易出现质量不稳定的情况,有时候贴合得不好,就会影响整双鞋的品质。”
吴佳怡点点头,把这个问题记了下来。她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了原材料堆放的区域。这里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但摆放有些杂乱。吴佳怡找到负责原材料采购的工作人员,询问道:“咱们原材料采购这块儿,现在是什么情况啊?感觉价格波动挺大的。”采购人员叹了口气说:“吴小姐,您说得没错。以前咱们都是临时找供应商拿货,没有长期稳定合作的。金融危机一来,市场不稳定,原材料价格一会儿涨一会儿跌,我们也没办法,这成本就控制不住了。”
离开原材料区,吴佳怡又来到设计部门。她和设计团队的成员们聊了起来:“我看咱们推出的鞋款,好像和市场需求有点脱节啊,你们平时是怎么把握消费者喜好变化的呢?”一位设计师苦笑着说:“吴小姐,我们平时主要是参考一些行业杂志和展会,但信息更新有点慢,对市场上消费者喜好的变化掌握得不够及时。等我们设计出款式,市场风向可能又变了,所以推出来的鞋款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接着,吴佳怡又找到了销售部门的负责人。销售负责人一脸愁容地说:“吴小姐,咱们制鞋厂的销售渠道太单一了,一直以来都过于依赖传统的线下批发模式。现在电商发展得这么快,我们电商渠道却发展滞后,好多线上的销售机会都错过了。”
吴佳怡听完,心里明白制鞋厂的问题也不少。回到会议室,她和曹天明、张倪芳,以及制鞋厂的一些主要负责人坐下来,把发现的问题一一摆到桌面上。
吴佳怡喝了口水,说道:“大家也都清楚了,咱们制鞋厂现在面临着不少难题。生产流程得优化,关键环节不能再依赖人工,得想办法引进自动化设备;原材料采购得找长期稳定的供应商,稳定成本;设计团队得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跟上消费者喜好变化的节奏;销售渠道得拓宽,不能光靠线下批发,电商这块得赶紧发展起来。”
曹天明点点头说:“佳怡说得对,这些问题都很关键。但咱们现在资金有限,得一步一步来。”
张倪芳也说道:“是啊,得有个计划,不然乱了章法可不行。”
吴佳怡接着说:“我想了一下,咱们分几步走。第一步,先让公司盈利。现在制鞋厂重点业务以前是代工,西方订单少了就没了自主生存能力。咱们得先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找到稳定的合格供应商,保证产品质量,这样才能有销路,有了收入公司才能运转下去。”
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吴佳怡继续说道:“第二步,寻找合作伙伴。咱们得培养自己的设计团队,光靠现在这样可不行。有了好的设计团队,才能设计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打造自主品牌。”
曹天明思索了一会儿说:“佳怡,找合作伙伴这事儿得慎重,得找那种能和咱们长期合作,对制鞋行业有深入了解的。”
吴佳怡点点头:“明哥说得对,这确实得好好筛选。第三步,等前面两步稳定了,咱们就把工厂数字化,建设成加工中心。到时候可以挂在网络平台上,拓展更多的业务渠道,这样咱们就能在市场上更好地生存发展。”
制鞋厂的一位负责人有些担忧地说:“吴小姐,这每一步都不容易啊,特别是培养设计团队和工厂数字化,这都需要不少资金和时间。”
吴佳怡笑着说:“我知道不容易,但咱们不迈出这几步,公司很难有长远发展。咱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大家一起努力,肯定能行。”
接下来,大家又针对每一步的具体实施细节展开了讨论。从寻找供应商的标准,到设计团队培养的方式,再到工厂数字化的初步规划,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虽然吴佳怡提出的计划看起来前景不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否顺利?培养设计团队会不会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工厂数字化又该如何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呢?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吴佳怡、曹天明和张倪芳他们又将如何应对这些未知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