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洋早早便来到了研创中心的会议室,手中紧紧握着一叠资料,那是他此次技术分享会的核心内容。他身形修长,面庞清瘦,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双眸透着睿智与专注。许洋性格内敛沉稳,平日里不善言辞,但只要谈及技术,便会立刻变得滔滔不绝。他此次分享技术的动机十分纯粹,就是希望能将自己在海外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创新技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集团,助力集团在农业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突破。
随着参会人员陆续入座,会议室里渐渐热闹起来。许洋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略显紧张的心情,开始了他的技术分享。
“各位同事,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项我在海外研发的技术——舟桥与灌溉相结合的创新技术。”许洋的声音不算洪亮,但清晰有力,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轻点鼠标,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在特殊地形下传统灌溉方式受限的图片,干裂的土地、干涸的河床,与远处郁郁葱葱的农田形成鲜明对比。“大家看,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区域,比如多河流、山地或者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传统的灌溉系统很难有效铺设和运行,导致农作物缺水,产量受到严重影响。”许洋说道,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些问题的忧虑。
紧接着,画面切换到了他所研发的技术模型。“而我们这项舟桥灌溉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简单来说,它是利用可移动的舟桥结构,搭载灌溉设备,通过灵活调整舟桥的位置和角度,实现对特殊地形区域的高效灌溉。”许洋一边操作着演示文稿,一边详细讲解着技术原理。
“大家看,这个舟桥采用了高强度、轻质的复合材料,既保证了其稳定性,又便于移动和操作。灌溉设备则集成了先进的喷洒和滴灌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精准灌溉。”许洋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在海外日夜钻研这项技术的时光。
台下的同事们都听得入了迷,不时有人小声交流着。研发部的小刘,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他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要点,心里想着:“这技术太厉害了,要是能应用到集团项目里,肯定能解决不少实际问题。”
然而,在专注聆听的人群中,也有一人眉头紧锁,面露疑虑。老陈,研创中心的资深技术专家,头发已经有些花白,脸上带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他在集团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对新技术的应用一直持谨慎态度。此时,他心里正琢磨着:“这项技术听起来确实新颖,但实际应用中真的可行吗?会不会存在一些未考虑到的问题?”
分享会结束后,许洋期待地看着大家,“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项技术的介绍,接下来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看看它在集团项目中的应用可行性。”
小刘第一个举手发言,“许洋,我觉得这项技术太棒了!咱们集团在一些偏远山区有农业项目,那里的地形复杂,灌溉一直是个难题。如果能引入这项技术,说不定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许洋微笑着点头,“是的,小刘,我也是考虑到集团的实际项目需求,才想到分享这项技术。它在山地灌溉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优势。”
这时,老陈缓缓站了起来,“许洋,我承认这项技术很有创新性,但我有些担忧。比如,舟桥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如何保证其在复杂地形下的稳定性?还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成本会不会很高?这些都是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许洋心中一凛,老陈提出的问题确实切中要害。他微微低下头,沉思片刻后说道:“陈老师,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在海外试验阶段,我们确实遇到过舟桥稳定性的问题,后来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和增加固定装置,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至于维护成本,我们选用的都是耐用且易于维修的部件,并且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维护方案,可以有效控制成本。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听到许洋的回答,老陈微微点头,“嗯,看来你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考虑。不过,要将这项技术真正应用到集团项目中,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测试。”
随后,大家又围绕着技术的细节、应用场景、潜在风险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洋一边认真倾听着大家的意见,一边在心里思考着如何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
虽然技术分享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许洋心里清楚,要让这项技术真正在集团落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后续的研究和测试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集团是否会全力支持这项技术的应用?老陈对技术的疑虑能否完全消除?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许洋,正带着满心的期待与忐忑,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技术应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