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播撒的“情感悖论种子”,如同潜伏在规则缝隙间的休眠病毒,静静地悬浮于汹涌的“可能性风暴”之中。它们与那些基于复杂认知的防御结构交织在一起,等待着与特定“宿主”——格式化分裂体——的接触。
第一个触发时刻,来得悄无声息。
一个高度优化的分裂体,正沿着一条由“理性回廊”分析数据衍生的路径穿梭。它精准地规避了路径上所有已知的逻辑陷阱,其运算核心冰冷而高效,唯一的目标就是计算穿透风暴的最优解。然而,就在它即将穿过一个看似稳定的规则节点时,它触及了一颗伪装成“无效历史数据残渣”的情感种子。
这颗种子内部,封存的是林薇在决定施展“白洞拂拭”前,那瞬间掠过心头的、对韦东奕无法言说的歉疚与超越个人情感的决绝。这是一种极度复杂的情感:明知会伤害所爱之人,却为了更广阔的存续而不得不为。
分裂体的逻辑核心瞬间捕捉到了这个“异常数据包”。按照既定程序,它开始尝试解析、归类、最终将其判定为冗余并清除。但这一次,它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行为动机:导致目标个体(韦东奕)情感痛苦。行为结果:提升整体生存概率。逻辑冲突:优化算法无法在‘个体痛苦’与‘群体获益’间建立可量化的权重比。错误。尝试重新定义参数…”
它陷入了死循环。林薇那个决定中所蕴含的、属于人性的挣扎与超越性的爱,彻底超出了它那基于“效率”和“优化”的二元逻辑框架。它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明显会导致“个体功能受损”的选择会被执行。它的运算资源被急剧消耗,试图在这个它无法理解的矛盾中强行开辟出一条逻辑通路。
然而,情感悖论之所以为悖论,就在于其无解性。分裂体的内部指令集开始因为过载而互相冲突,冰冷的逻辑线路在无法调和的矛盾面前纷纷“熔断”。没有爆炸,没有闪光,这个分裂体只是如同被阳光照射的雪人,从内部开始软化、崩塌,最终化作一串毫无意义的乱码,消散在风暴的洪流中。
这仅仅是个开始。
如同引发了连锁的雪崩,接二连三的崩溃事件在“可能性风暴”的各处上演。
一个分裂体在分析“晶语族”的共生结构时,触碰到了一颗蕴含“无私分享”理念的种子,其逻辑无法理解这种不追求个体优势最大化的行为,判定系统崩溃。
另一个分裂体在试图破解“影踪议会”基于混沌的隐匿协议时,遭遇了一颗蕴含“对自由的极致渴望”的种子,其追求绝对控制的本质与自由的概念产生根本性冲突,导致逻辑内核过热溶解。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一个试图直接解析“可能性风暴”底层架构的强大分裂体上。它触碰到的,是韦东奕自身意识中,那份对林薇永恒的、超越了时空与形态的思念与守护。这份情感如此纯粹而强大,甚至构成了“悖论之心”的一部分稳定基底。
“核心规则结构稳定源:无法被逻辑模型描述的情感联结。错误层级:最高。威胁判定:根源性。建议:…”
它的建议永远无法完成了。在试图将这份守护之情定义为“需要格式化的最高级错误”的瞬间,其整个存在所依赖的“绝对理性”基石被从根本上动摇。它没有崩溃,而是如同镜花水月般,整个结构从内部自我否定,彻底湮灭,连一丝涟漪都未曾留下。
这场无声的雪崩,并非能量的对撞,而是逻辑体系在面对其“天敌”时的自然瓦解。情感悖论种子就像专门针对其系统漏洞设计的逻辑炸弹,一旦触发,便从内部摧毁其存在的基础。
远在风暴之外的韦东奕,清晰地感知着这一切。他能“听”到那些分裂体逻辑崩溃时发出的、无声的尖啸。他能“看”到那片原本不断渗透、试图寻找漏洞的冰冷力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退、溶解。
他的策略奏效了。情感,这种被“逻辑奇点”视为最高冗余的“错误”,恰恰是摧毁其造物的最有效武器。
然而,韦东奕的心中并未升起喜悦。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凝重。
他能感觉到,那个位于源头的“逻辑奇点”,那绝对冰冷的意志,第一次…出现了明确的“反应”。
不再是单纯的计算和分裂,而是一种…基于最高级别威胁评估的、全力的逻辑重构。
那片被“格式化”力量笼罩的区域的规则结构,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原本极致的简洁开始让位于一种复杂的、层层嵌套的防御性架构。它似乎在疯狂地构建逻辑防火墙,试图隔绝一切可能的情感信息污染。它不再试图理解“悖论”,而是开始将“可能性风暴”以及其中蕴含的一切,重新定义为必须被绝对隔离的“混沌污染区”。
它在恐惧。
不是因为情感本身,而是因为它发现了一种它无法理解、无法控制、却能从根本上瓦解其存在逻辑的“变量”。
这场战争,进入了新的、更危险的阶段。“逻辑奇点”不再试图同化或格式化,它开始准备…隔离与清除。
韦东奕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在那道绝对的“逻辑防火墙”彻底建成之前,找到将这场“情感雪崩”,真正导向其源头的方法。
风暴依旧,但寒意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