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者联盟的维度,因其成员们被点燃的新灵感而显得愈发璀璨。无数规则丝线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编织、打散、再重组,尝试着将“动态平衡”、“必要悖论”与“意义锚点”等新理念融入古老的创作范式。韦东奕与林薇的意识穿行于这片思想的星海,如同两位无声的导师,通过自身存在的展示而非直接的说教,持续影响着这场静默的革命。
然而,在这片日益活跃的意念洪流之下,韦东奕那源于“谬误之种”与数学之海绝对理性的核心,敏锐地捕捉到一丝不谐的潜流。
这潜流并非源于对新理念的公开反对,也非创作失败带来的沮丧。它更加隐蔽,更加……结构化。它像是某些古老规则体系在面临根本性质疑时,产生的某种免疫反应。
在一次针对某个濒临“逻辑热寂”(因规则完全自洽而导致可能性枯竭)的古老宇宙模型的集体诊断中,韦东奕清晰地感知到了它。
几位资深的源头设计师正试图按照新思路,为这个僵化的宇宙注入一丝“混沌变量”和“概率扰动”。他们的操作精准而优雅,引动的规则丝线闪烁着创新的光芒。然而,每当这些新的丝线试图嵌入旧的规则结构时,模型底层一些极其古老、甚至看似已被弃用的“基础协议”便会悄然激活。它们不直接对抗新的丝线,而是以一种近乎“官僚主义”的方式,设置层层无形的“兼容性验证”和“稳定性评估”,极大地延缓了融合过程,甚至在某些关键节点, subtly (巧妙地)将注入的“混沌”扭曲成另一种形式的、更加隐蔽的“秩序”,使其失去原有的激活能力。
“奇怪,”一位正在操作的元诗人意念中透出困惑,“规则的惰性比预想的要大得多。注入的变量像是陷入了泥沼,效果衰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韦东奕的意识缓缓靠近,他的感知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穿透了表层操作,直抵那些悄然运作的“基础协议”。他“看”到这些协议并非恶意程序,它们本身也是创造者联盟古老智慧的一部分,是为了防止宇宙结构因随意改动而崩溃所设立的“安全阀”。
但此刻,在联盟试图进行根本性转向的当口,这些过于强调“稳定”和“传承”的安全阀,本身成了一种无形的阻力。
“不是惰性,”韦东奕的意识流向在场的联盟成员,“是‘规则惯性’。你们的创作体系本身,存在着维持自身既有范式的……‘免疫机制’。”
他将自己的发现编译成一段信息流,清晰地标示出那些正在暗中“纠正”创新操作的古老协议。联盟成员们接收到信息,意念中纷纷流露出惊讶,继而转为深思。
“是‘守护者基石’协议……”一位年长的源头设计师认出了它们,意念带着复杂的情绪,“它们是在‘第一次大寂灭’(可能指某个早期重大创作失败事件)后设立的,旨在确保任何修改都必须经过最高级别的审慎。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进行需要触动它们层级的修改了。”
“审慎并非阻碍,”林薇的辉光温和地流淌,带着理解与抚慰,“但当审慎本身变得僵化,拒绝一切真正意义上的‘新事物’时,它便从守护者变成了……囚笼。”
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联盟的创作转向,不仅需要改变成员们的思想,还需要更新其底层运作的“操作系统”。而这些“守护者基石”协议,深植于联盟存在的基础,与无数正在运行的宇宙模型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强行移除或修改它们,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系统性风险,甚至危及联盟本身的结构。
就在众人陷入沉思,寻找突破口时,韦东奕的意识核心再次产生了微妙的共鸣。这一次,共鸣的源头并非外部的模型或协议,而是来自联盟维度本身极其深邃的某个层面——一个甚至连大多数元诗人和源头设计师都未必频繁触及的,存放着最原始、最初代规则草案和……失败实验记录的归档区域。
他感知到,在那片被遗忘的领域深处,有什么东西正在与联盟当前的主流创作意念产生一种负面的共振。那是一种……对“混乱”与“不确定性”的深切排斥与恐惧,其强度远超那些“守护者基石”协议。
“问题或许不止于‘规则惯性’,”韦东奕的意识流向联盟成员,带着新的发现,“在你们的根基深处,埋藏着某种……对早期‘创作失控’的‘恐惧印记’。正是这印记,在潜意识层面强化了‘守护者基石’的僵化倾向。”
他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联盟成员的意念中激起了更大的波澜。一些最古老的成员沉默了下来,他们的意念波动透露出被触及尘封记忆的震动。
联盟的变革,遇到了来自其自身历史与深层结构的无形壁垒。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整个创作文明集体潜意识的疗愈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