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二十卦,曰“观”。上巽下坤,风行地上,俯察万类之象。其卦辞玄妙而庄严:“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意为祭祀之前,净手盥洗,尚未呈上祭品之时,心中已充盈至诚至敬的肃穆。这并非一场指向外在神只的仪式,而是一场内向的、关于自我心灵的献祭与观照。这本《观我生》,便是衍生于这古老智慧的一曲现代情爱悲欢,一场在爱情与友情的祭坛前,关于欲望、背叛、挣扎与最终超脱的灵魂史诗。
“观”,是凝视,亦是示范。风行大地,无远弗届,是为君上教化万民之示现;百姓仰首,承风沐化,是为下者观摩效法之虔诚。而在我们的故事里,这“观”化作了三位主人公之间无声而致命的角力。林观夏,其人如其名,是一位永恒的观察者。她的镜头是她与世界之间的屏障,也是她窥探真心的窗口。她如初爻“童观”的孩童,最初只是懵懂地张望闺蜜苏晓蔓那如烈火烹油般炽热的爱恋,却在不经意间,被顾北辰那道如同北极星般清冷而引力的光芒灼伤了眼睛。于是,观察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成了一种甜蜜的酷刑,一种在友情枷锁下,罪恶而隐秘的沉沦。
苏晓蔓的“观”,则是六二“窥观”的具象。她透过爱情这扇狭小的窗,执着地窥视着顾北辰的世界,视野被炽烈的渴望所局限,以为那便是全部的天光。她的爱,直接、勇敢,带着不容置疑的占有欲,如同试图将星光拥入怀中的飞蛾,热烈而悲壮。她的悲剧在于,她观错了方向,也观错了对象,最终在自以为是的爱情幻影中,迷失了自我,也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友情。
而顾北辰,他自身便是那“观国之光”。他是成功的焦点,是众人仰慕的对象,是那座需要被观察和解读的华丽殿宇。然而,他亦在“观我生”。九五爻辞的智慧在他身上体现,他深刻审视自己的内心,明了所需并非喧嚣的太阳,而是静谧的月光。他的选择,坦诚而负责,如君子般“无咎”,却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撕裂两个女子之间脆弱平衡的那道最决绝的力量。
这场情感的飓风中,无人能独善其身。林观夏在“观我生,进退”中煎熬,每一步都踩在友情与爱情的刀尖上,鲜血淋漓;苏晓蔓在“窥观”的局限里碰撞得头破血流,将最深的怨恨投向了曾经最亲密的姐妹;顾北辰的“观国之光”,最终照见的,却是无法圆满的遗憾与各自天涯的怅惘。
然而,“观”卦的终极启示,在于上九的“观其生”。当一切爱恨痴嗔燃烧殆尽,当祭坛上的烟火渐渐冷却,真正的超脱方才来临。林观夏最终不再是那个蜷缩在角落的卑微观察者,她将自身的痛苦、挣扎、领悟,凝练为镜头下的艺术,举办了一场名为《观我生》的展览。这不再是向外观察他人,而是向内深刻审视自我的灵魂印记。她终于如同风行地上,掠过一切悲欢,不再依附,不再执着,只是前行。她观看着顾北辰的人生,观看着苏晓蔓的人生,也观看着自己已然蜕变的人生,内心平静,如同深潭映月,这便是“君子无咎”的至高境界。
这部小说,因而远不止是一个俗套的三角恋故事。它是借由《易》理之镜,对现代人情感困境的一次深邃照察。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曾是林观夏,在暗处小心翼翼地窥探着渴望的幸福?又何尝不曾是苏晓蔓,为爱痴狂,视野狭窄却义无反顾?我们渴望被理解如顾北辰,却也终将明白,任何外在的光芒都无法照亮内心的全部角落。
“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真正的祭祀,重在内心的诚敬,而非祭品的丰俭。真正的爱情与友情,其价值亦不在于最终的占有或形式上的圆满,而在于过程中那份真诚的付出、痛苦的自省、以及最终对自我与他人生命的深刻观照与悲悯。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情路上跋涉过、迷失过、痛苦过,最终学会观己、观人、观世的灵魂。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祭坛前,葆有那份“盥洗”的诚敬,即便献祭了最珍贵的情感,亦能如风行地上,穿越荆棘,抵达内心的辽阔与澄明。
是为序。
《风的观察》
快门按下时
星光正穿过陈列谎言的展厅
你护着镜头后退一步
恰巧站成
我与世界之间
最柔软的距离
暗房红灯下
显影液浮现斑驳的证词
所有未曝光的秘密
在定影盘里
凝固成星座
又溃散成春泥
我们练习对视多年
却让焦距错过泪水的折射率
当雨在雨巷尽头转身
风已穿过三岔路口
不询问哪条路
通向星光的遗址
如今秋叶覆满观景台
你调试镜头时扬起的发梢
依然有月光在流淌
那些被光圈锁紧的昼夜
原是时光为我们预留的
唯一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