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品总部的巨型数据穹顶下,上亿条信息流汇聚成一条条璀璨的星河,安静而有序。
秦念慈指尖轻点,调出了滇东片区的销售曲线。
一条数据线突兀地向上刺穿了平稳的预测模型,像一根扎进血肉的狼牙。
她放大,再放大,光标最终锁定在一个几乎被系统遗忘的灰色节点上——昭品助农·李家果铺。
系统备注冰冷地标注着:编号Zd7701,门店资产评估为负,建议清退。
然而,就在这块“墓碑”之上,销量增长曲线却像复活的心电图,狂飙四成,复购率更是以断崖式的优势,登顶全镇第一。
秦念慈的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结。
数据不会说谎,但眼前的数据却像一个疯子在狂笑。
她立刻将这条异常数据标记为最高优先级,推送给了流量分析组的林晚。
林晚的屏幕上,无数代码如瀑布般滚落。
不到十分钟,她就精准锁定了流量的源头——几个粉丝量千万级的短视频账号,发布的赫然是老李那块歪歪扭扭的新招牌。
视频标题惊人的一致:“乡村废墟美学,你多久没见过这么‘野’的店了?”评论区里,热度最高的词条几乎和美学无关,而是三个更扎心的字:“真”、“没修过”、“像我老家”。
一种被城市化浪潮抛弃的乡愁,在此刻找到了一个粗糙的宣泄口。
“他们在消费‘真实’。”林晚喃喃自语,眼神却锐利如鹰。
她没有去联系mcN公司要求删除,反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调动技术部门,用AI在深夜向这批视频的用户推送了一组对比图。
图片里,是经过顶级设计师美化过的“完美店铺”——雪白的墙面,统一设计的艺术字体,温暖而明亮的商业灯光,连水果的摆放都遵循着黄金分割率。
第二天一早,舆论炸了。
AI生成的“完美店铺”被骂得狗血淋头。
“假!太假了!这p得连马都不认识了!”“这不是卖水果的,这是给中产拍照片的网红布景。”“一股子资本下乡的傲慢味儿,滚!”
林晚看着后台雪片般飞来的负面反馈,嘴边却露出一抹笑意。
她立刻让团队连夜赶制了一份《粗糙指数研究报告》,用冷冰冰的数据和用户行为模型,精准地分析了这场舆论风暴。
报告的结论直白而颠覆:在过度包装的时代,适度的、非人为的破损感,能将用户的信任度瞬间提升17.3%。
这份报告后来被国内顶尖的品牌学府引用,并被命名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抗美化悖论”。
报告刚发到决策层,法务部的周执就接到了一个更棘手的投诉。
邻镇的文旅项目负责人看到了商机,火速仿制了数十个“破招牌”,挂在新建的仿古街上。
他们甚至雇人故意用锤子敲松木板,用墨水和泥浆泼洒做旧,更荒唐的是,还伪造了一块“百年老店,祖传破匾”的石碑立在街口。
当地昭品合作户的投诉电话几乎被打爆,指责他们恶意模仿,扰乱市场。
周执看着那些“伪劣”破招牌的照片,没有启动任何法律诉讼程序。
他知道,一旦对簿公堂,无论输赢,昭品都会陷入一场关于“谁有权定义真实”的泥潭。
他直接拨通了市场监管局的电话,半小时后,一个全新的合作方案摆在了对方面前——“真实印记认证”。
这套认证体系不看你的招牌有多新,也不看你的装修多豪华,只看三样东西:一,三年以上不间断的经营影像链,可以是监控录像,可以是顾客拍的照片;二,周边至少二十位邻里的联名推荐信,手写按印;三,最原始的、带着油渍和岁月痕迹的纸质账本扫描件。
周执的逻辑很简单:你可以模仿破烂,但你模仿不了时间。
消息一出,邻镇的仿古街瞬间哑火。
那些速成的“百年老店”别说三年的影像链,连三个月的邻里都凑不齐。
而第一个通过“真实印记认证”的,正是老李那块被孙儿写得歪歪扭扭的木匾。
金色的“真实印记”共治标识被郑重地钉在木匾旁边,像一枚迟到的勋章。
与此同时,昭品App的技术负责人小柯,正为一个新功能熬得双眼通红。
他负责的“声音日记模块”一直不温不火,用户反馈声音太“干净”,缺少生活气息。
老李的招牌事件给了他灵感。
新版本里,他增加了一个“环境音标记”功能。
系统在录制人声时,不再粗暴地进行降噪处理,而是智能识别背景里的鸡鸣、狗吠、风声、雨声,甚至邻居家的炒菜声,并将其作为“环境标签”保留下来。
新版本的更新说明只有一句话:“干净的声音属于录音棚,真实的声音长在泥里。”
功能上线第三天,一条声音日记引爆了全网。
一位失聪多年的母亲,用颤抖的手录下了她五岁的儿子第一次开口含糊地喊出“阿妈”的瞬间。
系统在生成文字时,精准地捕捉到了录音时窗外巨大的雷声和暴雨拍打窗户的声音,自动生成了一行文字标记:“那天雨很大,但我听见了。”这个视频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
后来有记者采访这位母亲,她说:“我不是为了感动谁,我只是怕,怕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一刻的声音,到底有多响。”
初秋,集团创始人沈昭岐结束了在国外的技术交流,回国的第一站,就去了滇东那个小镇。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像个普通游客一样,站在李家果铺的对面。
一群背着画板的孩子正围着那块歪匾,用稚嫩的笔触临摹着上面的字。
他走过去,蹲在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身边,温和地问:“小朋友,为什么喜欢这个字呀?”
小女孩指着招牌上那个少了一撇的“品”字,认真地说:“它掉了一块,就像我之前折断了翅膀又用胶水粘好的风筝。妈妈说,只要还能飞,就还是好风筝。”
沈昭岐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无比柔软。
他点了点头,从随身的行李里,竟真的取出一支笔杆开裂、笔锋 пoчтn秃了的毛笔。
他向老李要来另一块废木板,手腕一沉,在上面写下了一个巨大的“信”字。
他故意将“言”字旁写得向左倾斜,摇摇欲坠,仿佛随时会倒塌,但右边的“人”字却一撇一捺都稳如泰山,死死地将它撑住。
他把木板递给目瞪口呆的老李,说:“老哥,挂上去。比起修得平平整整,这股劲儿,更有力。”
当天夜里,镇上起了风。
那块写着“信”字的木板就挂在歪匾的旁边,两块粗糙的招牌在风中轻轻相撞,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像是一场迟钝而坚定的对话。
季度品牌战略会议上,秦知语站在巨大的屏幕前。
屏幕上,正轮播着全国各地形态各异的“昭品”标识——有在火灾中烧焦了边缘的布幡,有牧民刻在自家牧场石墩上的名字,甚至还有西南山区用一串串风干辣椒拼出来的字样。
这些都是被过去的品牌标准部判定为“不合格”的案例。
会议室里气氛压抑,所有人都等着这位以铁腕着称的cEo下达整改通知。
然而,秦知语却突然按下了遥控器,关闭了精美的ppt。
取而代之的,是一段画质粗糙的监控录像。
深夜,微弱的灯光下,店主老李独自一人,颤颤巍巍地爬上那把旧木梯,小心翼翼地检查、加固着那块歪匾,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囔着什么。
通过唇语分析,技术人员还原了他的话:“歪是歪,可千万不能再掉了……这可是俺孙儿写的……”
录像播放完毕,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秦知语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从今天起,昭品废除‘标准化门店手册’。以后,别再叫‘标准门店’了,改叫‘活着的招牌’。”
散会后,她回到办公室,手机上收到一条没有号码来源的短信,只有一句话:“有些歪,是为了能更稳地站着。”
她望向窗外,那棵栽种多年的枇杷树,枝叶在暮色中摇曳,仿佛也在无声地点头。
一场席卷全国的变革,似乎已成定局。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关于“真实”的狂欢,仅仅是一个开始。
随着初冬的寒意悄然降临,一张覆盖范围更广、牵扯利益更深的大网,正在无声地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