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偏殿,烛火通明。空气中还弥漫着新墨和纸张的气息。巨大的金陵城坊图上,被林奇和朱标用朱笔标记了数十个细小的点,这便是“血液锦衣卫”初步构建的情报网络的雏形。
“殿下,网络已成,然雏鸟初啼,仍需试翼。”林奇放下笔,语气沉稳中带着一丝期待,“需寻一事,小试牛刀,既可检验其效能,亦可向陛下证明其价值。”
朱标颔首,面露思索之色:“先生所言极是。只是此事需得不大不小,既能显其能,又不至过早暴露,打草惊蛇……”
就在这时,值房门外传来三长两短的轻微叩击声——这是“血液锦衣卫”负责人墨匠的约定信号。
“进来。”
墨匠悄无声息地入内,躬身行礼后,呈上一份薄薄的密报,声音压得极低:“殿下,先生。网络刚捕获到第一缕异动,事关重大,不敢延误。”
林奇接过密报,快速浏览,眼神骤然锐利起来。他随即将其递给朱标。
朱标看后,脸色微微一变:“苏州府?沉家?他们竟敢……”
密报内容简洁却惊心:江南豪绅、苏州粮帛巨贾沉万三的族弟沉荣,近日频繁联络苏州、松江两府的多位粮商巨贾,以及……应天府都察院的某位御史。其密谈核心,竟是**计划在林奇于江南推行‘银行分行’与‘清丈田亩’试点之前,联手哄抬粮价、布价,制造民间恐慌,并联络朝中言官,以此为借口,弹劾新政‘与民争利、扰乱民生’!**
“银行尚未开业,田亩尚未清丈,他们的反击竟已到了如此地步!”朱标又惊又怒,同时心底生出一丝寒意。若非这情报网络,朝廷新政将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遇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和经济风暴,很可能出师未捷便夭折!
“好一招釜底抽薪!”林奇冷笑一声,“他们想用‘民生’这块金字招牌,来砸碎真正的惠民之策。殿下,此非危机,实乃天赐良机!”
“先生的意思是?”
“彼等在暗,我亦在暗。”林奇目光灼灼,“彼等计划虽毒,却仍在酝酿。我等既已知晓,便可**将计就计,请君入瓮**!”
一个反击计划迅速在林奇脑中成形。他低声向朱标和墨匠布置:
1. **严密监控**:命“血液锦衣卫”盯死所有参与密谋的粮商、沉荣以及那位御史,记录其一切动向,但绝不惊动。
2. **暗中准备**:请太子殿下密令户部,从周边非核心区域,悄悄调集一批平价粮帛储备于金陵附近仓库,以备不时之需。
3. **引蛇出洞**:银行试点如期高调宣布开业,并“无意”中透露清丈田亩的试点也将于不久后展开。
4. **收网捉鳖**:待对方开始大规模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引发民间微小动荡,且御史的弹劾奏章一上,便立刻以雷霆手段,用囤积的平价物资平抑物价,并以“血液锦衣卫”搜集的确凿证据,**以‘扰乱市场、囤积居奇、勾结言官、诽谤朝政’的罪名,将沉荣一伙连同那位御史,一并拿下!**
“如此一来,”林奇总结道,“我等不仅粉碎了其阴谋,更可借此良机,**杀一儆百**,震慑江南蠢蠢欲动的豪强!为新政推行,扫清第一块绊脚石!更能向陛下证明,此情报网络,于国于民,有大利!”
朱标听得心潮澎湃,方才的忧虑一扫而空,击节赞叹:“妙!甚妙!便依先生之计!此乃‘血液锦衣卫’首功,孤必向父皇为你等请功!”
……
计划依计而行。
接下来的日子,表面上风平浪静。苏州的沉荣等人见朝廷并无察觉,行动愈发大胆,开始暗中大肆收购粮食布匹。
而“血液锦衣卫”的网络则像一张无声的蛛网,将他们的交易对象、资金流向、仓储地点甚至与御史的密信往来,都一一记录在案。
终于,在林奇的“银行”应天分行开业典礼后的第三天,苏州、松江等地粮价开始不正常的飞涨,民间怨声渐起。与此同时,都察院那位御史的弹劾奏章也如期而至,言辞激烈,将物价波动全部归咎于“银行吸储敛财,新政扰乱民心”。
朝堂之上,保守派官员们仿佛找到了突破口,纷纷附议,要求暂停新政。
时机已到!
早已知情的朱元璋,看着台下表演的群臣,面沉如水。就在争论最激烈时,他轻轻挥了挥手。
太子朱标出列,朗声道:“父皇,儿臣近日亦接到民间舆情,对此事深为关切,并令人暗中查访。现已查明,苏州奸商沉荣等人,为阻挠朝廷新政,恶意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并勾结言官,诽谤朝政!此为查获的详细账册、往来书信及赃物仓储地点,请父皇御览!”
证据确凿,铁证如山!
刚才还慷慨激昂的御史顿时面如死灰,瘫软在地。一众附议的官员也目瞪口呆,噤若寒蝉。
朱元璋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将涉案奸商悉数抄家下狱,那名御史革职查办,流放三千里!并立刻启用朝廷储备,平抑物价,安抚民心。
一场原本针对新政的风暴,顷刻间被逆转,反而成了新政立威的垫脚石!
……
经此一役,“血液锦衣卫”的价值得到了朱元璋的初步认可,虽未公开表彰,但默许了其存在和扩张。而林奇和朱标也深刻体会到,情报之于政治斗争,如同眼睛和耳朵,至关重要。
朝野上下,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太子身边的那位林先生,不仅有点石成金的仙术,更有翻云覆雨的手段!新政反对者的气焰,为之一挫。
然而,林奇心中清楚,这只是一场前哨战。沉荣倒下了,但江南豪强的根基并未动摇,朝中的反对者只是暂时蛰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