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那场关于“炸膛真相”的奏对,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虽未掀起惊涛骇浪,却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之下,激起了层层难以言说的涟漪。皇帝的态度暧昧不明,既未深究北平,也未过多安抚林奇,只是以帝王的权衡之术,将事件强行压下。
然而,圣心难测,却并非无迹可寻。
数日后,一道发自内阁的普通廷寄敕书,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抵北平燕王府。
敕书内容看似寻常,不过是皇帝对藩王例行的关怀训诫,叮嘱朱棣恪守臣节,用心戍边,体恤百姓,并额外嘉奖了燕王府近年来对北元的战功。但在敕书的最后,却异常突兀地加了一段话:
“……闻北平苦寒,甲胄易锈,火器尤需精心维护。尔处工匠若力有未逮,可奏报兵部,调京中良匠往援。切记,**国之重器,当用于国战,锋刃向内,则徒损其锐,反伤己身**。吾儿素来聪颖,当深体朕意。”
这封信,如同一盆温水,却让接到敕书的朱棣,从头顶凉到了脚心。
父皇什么都知道了!
那看似关怀的“调拨工匠”,实则是警告他不要再打朝廷军工的主意。而那“锋刃向内,反伤己身”八字,更是赤裸裸的敲打!父皇这是在明白告诉他,你的小动作我一清二楚,这次我不追究,但若有下次,休怪父子情薄!
朱棣捏着敕书,在书房中独自坐了整整一个下午,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看穿、被警告的羞辱,以及更深重的危机感。父皇的心,果然还是更多地偏向于朝廷,偏向于大哥,偏向于那个林奇!
“林奇……”朱棣默念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极深的忌惮和戾气。此人不除,必成心腹大患!
但他此刻,不得不暂时收敛。他亲自执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感激涕零的回奏,表示谨遵父皇教诲,定当用心边事,不负圣恩,对“调拨工匠”之事则婉言谢绝,称北平工匠足堪任用云云。
……
金陵城,随着炸膛事件的尘埃落定(至少表面如此),朝堂上的焦点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新政的推行上。
然而,保守派们并未因之前的挫败而放弃。方孝孺、黄子澄等人敏锐地察觉到皇帝对林奇那微妙的“限制”——将其主要精力绑定在研究院,微妙的削弱其东宫影响力。这让他们看到了新的突破口。
这一日朝会,议题本是关于运河漕运的春修事宜。工部尚书刚奏报完预算,一名御史便出列,将话题引向了别处:
“陛下,运河漕运乃南北动脉,确需用心维护。然臣近日听闻,市舶司奏报,今岁前往琉球、占城等地的商船数量大增,所载却多为我大明严禁出口之生丝、熟铁、甚至硫磺等物!长此以往,岂非资敌?臣恳请陛下,严查海贸,重申海禁,以绝后患!”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不少官员附和。海禁是祖制,拿出来说事,政治永远正确。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矛头实则是指向正在蓬勃发展的海上贸易,而海上贸易的繁荣,又与林奇支持的“开海”政策、龙江宝船厂的兴盛息息相关。
朱标微微皱眉,出列道:“海贸管理,自有市舶司依律行事。若有违禁出口,查处便是,岂可因噎废食,妄言重锁海疆?如今海贸带来的税收,于国于民,皆大有裨益。”
“殿下仁厚,然只见其利,未见其害啊!”另一位官员接口道,“海贸昌盛,则商人重利,百姓趋之若鹜,谁还安心耕种?且海船往来,人员繁杂,最易滋生事端,引入奸邪!臣以为,当适度收紧,方为正道。”
朝堂上,又开始了一场关于“海禁”的拉锯战。
林奇冷眼旁观,心中了然。这些人无法从正面否定新政的成果,便开始从侧面攻击,试图通过收紧海贸,来扼制新政带来的活力和财富,进而打击支持开海的太子和自己。
就在争论不下时,忽然殿外传来八百里加急的军报声!
“报——!浙东沿海急报!”
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冲入殿中,跪地高举塘报:“陛下!五日前,一股不明海寇突袭宁波市舶司码头,焚毁泊船三艘,劫掠库房,杀伤官兵及商民数十人后扬长而去!其船快炮利,凶悍异常,疑似……疑似与前番佛郎机人之舰船类似!”
“什么?!”
满朝皆惊!
刚刚还在争论是否要收紧海禁,转眼间,海寇就真的打上门来了!而且还是用着类似佛郎机的快炮!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脸色铁青:“沿海卫所是干什么吃的!竟让区区海寇如此猖獗!”
兵部尚书冷汗直流:“陛下息怒,臣即刻严令沿海各卫加强戒备,巡防水师……”
“加强戒备?”林奇突然出声打断,他上前一步,声音清晰而冷静,“陛下,臣以为,此事绝非寻常海寇!其目标直指市舶司,舰船装备精良,与佛郎机人脱不了干系!这绝非加强戒备所能解决!此乃试探,亦是挑衅!”
他目光扫过刚才那些要求海禁的官员,语气加重:“若我大明此时退缩,重申海禁,无异于自缚手脚,将万里海疆拱手让人!届时,今日是宁波,明日便可能是松江、福州、广州!海寇将会更加猖獗!”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朱元璋沉声问道,他知道林奇必有想法。
“臣奏请陛下,双管齐下!”林奇朗声道,“其一,即刻下令,命郑和率已完成休整的宝船舰队,并抽调部分新组建之神机营官兵携实验型神机炮登舰,组成特遣舰队,巡航东南沿海,清剿海寇,展示军威,震慑屑小!”
“其二,非但不能海禁,反而应**强化市舶司管理,组建一支隶属于市舶司的‘海上巡检队’**,配备高速战船,专司护航商船、缉查走私、打击海盗!所需经费,可从海贸税收中专项划拨!唯有以攻代守,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方能真正保障海疆安宁,令四海宾服!”
组建海上专属武装力量!这个提议比单纯争论海禁要激进得多!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不可!此乃穷兵黩武!”
“海上巡检队?岂非又增一巨额开销?”
“军队岂可轻用于商事护航?”
反对声此起彼伏。
但朱元璋的目光却亮了起来。林奇的提议,精准地契合了他此刻的怒火和雄心。被动挨打从来不是他的风格!
“准奏!”皇帝的声音压过了所有的争论,“就依林爱卿所奏!命郑和为巡海钦差,率舰队即日南下,清剿海寇,扬我国威!至于海上巡检队之事,着户部、兵部、市舶司会同林奇,详细议个章程出来!”
皇帝的决断,再次让保守派们哑口无言。他们发现,每当有外部威胁出现时,林奇那些“激进”的策略,反而总能得到皇帝最大程度的支持。
退朝后,朱标与林奇并肩而行。
“先生,海上巡检队之事,恐怕阻力不小。”朱标低声道。
“殿下,海贸之利,乃新政重要财源,绝不容有失。”林奇目光坚定,“此次海寇袭击,是危机,亦是机遇。正好借此东风,将海上护卫力量正规化。这支‘海上巡检队’,将来或可成为另一支守护国门的利剑。”
他望向东南方向,仿佛能看到海天之际的硝烟。
“而且,我怀疑,这次袭击,未必只是佛郎机人的野心那么简单。”
朱标神色一凛:“先生的意思是?”
“海寇为何能如此精准地找到市舶司库房?他们的情报从何而来?”林奇声音转冷,“东南沿海,豪强众多,与海外勾结者恐不在少数。或许,这朝堂之上,也有人不愿看到海贸顺利发展。”
朱标深吸一口气,感觉脚下的路愈发波澜诡谲。
海疆的烽火,已然点燃。而这把火,最终会烧向何处,无人可知。
但所有人都感觉到,大明的命运,正与那片广阔的海洋,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林奇,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