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券的条陈,由林奇与户部官员连日赶工,终于摆在了朱元璋的御案上。章程详尽,明确了发行总额、面额、年息、偿还期限及方式,并首次提出了“专款专用”、“账目公开”的原则,规定所筹资金单独建账,接受都察院稽查,主要用于北疆防务巩固及南方清丈地区水利改良。
养心殿内,朱元璋仔细翻阅着条陈,良久不语。朱标与林奇垂手立于下首,心中不免忐忑。向民间借贷,对于一位开国皇帝而言,终究是件需要魄力的事情。
“利息,是否高了点?”朱元璋终于开口,手指点在那比银行定期略高的数字上。
林奇躬身应答:“回陛下,首次发行,需显诚意,让利于民,方能取信。且北疆防务、水利兴修,皆乃惠民利国之举,百姓受益,朝廷付出些许利息,亦是应当。”
朱元璋抬眼看了看他,又看向朱奇:“标儿,你觉得呢?”
朱标上前一步:“父皇,如今南北吃紧,国库确有不支。此法若能成功,既可解燃眉之急,又不增百姓赋税,实为两全之策。儿臣以为,可行。”
朱元璋沉吟片刻,将条陈合上:“拟旨吧。此事,由太子总揽,户部主办,林奇协理。给咱办好了,若是出了纰漏,或是被那些御史言官揪住辫子,朕唯你们是问!”
“儿臣(臣)遵旨!”朱标与林奇齐声应道,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圣旨明发,名为“永乐国债”(以朱标日后年号暂定,寓意永享安乐),第一期发行五十万两,面向应天府士绅商民募集。
消息一出,果真如投入滚油的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朝堂之上,反对之声远比预想的更为激烈。不仅保守派官员,连一些中间派也纷纷表示疑虑。
“向民间借贷,岂非示朝廷以弱?国威何存?”
“五十万两!如此巨款,到期需支付多少利息?徒增国库负担!”
“所谓专款专用,账目公开,说来容易,做来难!其中上下其手之空间,恐更甚以往!”
方孝孺这次没有直接反对,而是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陛下,太子殿下。发行债券,固然或可解一时之急。然则,若到期之后,国库依然无力偿还,该当如何?是加赋于民,还是发行新债以填旧债?此例一开,后患无穷。臣非反对此法,只是恳请朝廷,务必慎之又慎,确保还款之源。”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连朱元璋都微微蹙眉。
朱标看向林奇。林奇出列,从容应答:“方学士所虑,乃老成谋国之言。正因如此,此次债券所筹款项,用途皆指向能产生长远效益之事项。北疆防务巩固,可减少历年战事损耗;南方水利改良,可增田亩产出,未来皆可反哺国库,形成良性循环。且清丈田亩后,赋税公平,收入增加,亦是还款之保障。朝廷并非盲目借贷,而是投资于未来。”
他顿了顿,又道:“至于还款,朝廷自有通盘考量。若届时确有困难,亦可动用内帑或户部结余,甚至如方学士所言,以丰年之盈余,逐步回购债券。信誉,乃朝廷之根本,绝无失信于民之理。”
一番话,有理有据,暂时压下了朝堂的争议。
然而,真正的较量在朝堂之外。
《大明日报》连日刊登债券章程和利好解读,银行网点也开始接受认购登记。但初始应者寥寥。大部分士绅商贾持观望态度,他们被之前的挤兑和粮价风波吓怕了,更相信攥在手里的真金白银和土地。
暗中,那股力量再次开始运作。
“听说了吗?朝廷这是没钱了,要空手套白狼呢!”
“到时候还不上,这就是一张废纸!”
“谁知道这钱是不是真拿去修水利?别又填了军费窟窿!”
类似的流言在茶楼酒肆间悄然传播。
同时,那几家联手抬息的钱庄,再次提高了短期存款的利息,摆明了要和朝廷抢资金。
债券发售前三日,登记认购数额仍不足十万两。形势不容乐观。
朱标面露忧色:“先生,若发售不及预期,朝廷颜面尽失,后续改革恐更难推行。”
林奇目光沉静:“殿下,臣相信总有眼光长远之人。且我们还有后手。”
他所说的后手,是早已通过“血液锦衣卫”和商会渠道联系好的数家与朝廷合作密切、受益于新政的大商户,他们将在发售日带头认购,营造声势。
**然而,就在发售日前夜,转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
深夜,林奇值房的门被轻轻叩响。墨匠带来一份刚刚截获的密信。
密信是通过江南一家小钱庄的渠道传递,内容是用暗语书写,但经破译,内容令人震惊:信中详细指示收信人,如何将一大笔资金(来自江南多家粮行和钱庄的联合资金),通过数层伪装,设法购入一批**精铁**和**硝石**,并设法运往北疆某处指定地点交接。信末强调,“北客急需,价高亦可,务必速办”。
“精铁?硝石?”林奇瞳孔一缩。这是制造兵器和火药的关键原料!江南的资金,购买军需原料,运往北疆?
南北两条线索,在此刻,在这封密信上,**清晰地交汇了**!
之前的种种疑点——北元的技术提升、汉人匠师的出现、江南商人北疆活动、粮款的神秘流向——似乎瞬间有了一个合理的、却也更加可怕的解释。
江南的某些人,不仅在经济上对抗朝廷,更在暗中资敌!他们用囤积粮食、金融攻击等手段扰乱朝廷后方,同时竟将获得的巨额利润,用于向北方的敌人输送战略物资!
“好……好一个吃里扒外!好一个火中取栗!”林奇怒极反笑,心中却是一片冰寒。这已远超党争范畴,这是叛国!
他立刻意识到,这封密信,不仅是罪证,更是一个打破眼前僵局的绝佳机会。
他沉吟片刻,对墨匠低声吩咐:“立刻安排,将此信内容,‘无意中’泄露给苏州那位与沉家素有旧怨的致仕李御史。他知道该怎么做。”
“是!”墨匠领命,悄然退下。
**翌日,债券正式发售日。**
银行门口依旧人流不少,但多是观望。几个预先安排好的大商户开始认购,数额不小,引起一番议论,但并未带动全场气氛。
就在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金陵乃至整个江南的舆论场!
那位以刚直着称的李御史,手持一份不知从何而来的“确凿证据”,在无数士子百姓面前,痛心疾首地揭露了一个惊天阴谋:有江南无良奸商,为牟暴利,竟暗中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所得不义之财,更欲偷运军资往北资敌!其行可诛,其心可灭!
虽然未直接点名,但“江南”、“粮商”、“资敌”等词,已足够引发无限联想和滔天民愤。
此前粮价飞涨带来的怨气,瞬间找到了宣泄口!民众的怒火被点燃了!
“打死这些奸商!”
“朝廷还在为我们发行债券巩固边防,他们却资敌!畜生!”
“他们的钱沾着血!不能让他们得逞!”
舆论瞬间逆转。
之前还在观望的士绅商贾,此刻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与“资敌”的奸商相比,朝廷发行的债券,虽然有利息风险,但至少是“爱国”的,是光明正大的。更何况,若朝廷因此事严查江南资本,与其让钱烂在家里或被抄没,不如购买债券,既表忠心,也算是一条出路。
不知是谁带头,银行门口的人群开始涌动。
“我买一百两!”
“我买三百两!”
“为国出力,义不容辞!”
带头认购的那几家大商户见状,立刻加大了认购数额,高声宣扬购买债券、支持朝廷的意义。
气氛彻底被带动起来。登记认购的柜台前排起了长队。
消息飞速传入宫中。朱标又惊又喜,同时又为“资敌”传闻感到震惊和愤怒。
林奇平静地禀报:“殿下,民心可用。至于资敌之事,臣已令锦衣卫暗中彻查,确有蛛丝马迹。然当前首要,是顺利发行债券。待此事过后,再行清算不迟。”
朱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怒火:“先生所言极是。”
至当日收盘,五十万两债券**销售一空**,甚至还有不少未能买到的士绅询问下一期何时发行。
债券新政,首战告捷。
然而,林奇和朱标都清楚,这场胜利的背后,是更加惊心动魄的真相和更加危险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