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字柒号粮库的巨大亏空,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朝廷脸上,也彻底激怒了朱元璋。皇帝的意志化为最直接的行动命令:彻查!一查到底!
锦衣卫的行动不再有任何遮掩。毛骧亲自坐镇苏州,雷厉风行。丙字柒号粮库自大使以下,所有官吏差役全部锁拿,分开关押,由经验丰富的锦衣卫缇骑连夜突审。
高压之下,突破口很快出现。一个管理仓库钥匙的小吏承受不住压力,哭喊着交代:近半年来,确实有大批粮食在夜间被偷偷运出,替换的是一些沙土充数的麻袋。具体经手人是仓大使和两个副使,他们这些底下人只奉命行事,得了些封口的小钱。
矛头直指仓大使。然而仓大使在受审时,却一口咬定所有出库皆有苏州府粮茶通判王元亮的手令批文,他只是照章办事。
锦衣卫立刻前往苏州府衙拿人,却得知王元亮通判三日前已告病休沐,不在衙中。扑到其家中,早已人去楼空!
“跑了?”毛骧得到回报,脸色阴沉似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查他的家眷、亲信、所有银钱往来!给咱发海捕文书!”
与此同时,另一队锦衣卫查封了“广丰粮行”。账目做得极其干净,表面上看不出与官粮亏空有直接关联。但经验老到的账房在核查其银钱流水时,发现了几笔异常庞大的、无法说明具体来源的进项,以及数笔流向几家北方商号的大额支出,时间点与粮库出粮高度吻合。
线索虽然断了头绪,但指向却越发清晰。
**朝堂之上,朱元璋借着此事,再次展现了雷霆手段。**
一次常朝上,不等官员们奏事,皇帝直接让毛骧出列,简略禀报了苏州粮库亏空及官员潜逃一事。
群臣闻言,皆是大惊失色。常平仓亏空,乃地方大吏最严重的罪责之一!
朱元璋目光冰冷地扫过全场,特别是那些江南籍出身的官员:“一个区区通判,就敢掏空一府粮库?谁给他的胆子?他的同党还有谁?背后还有谁?嗯?”
无人敢应答。
皇帝猛地一拍御案:“户部!都给察院!”
“臣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慌忙出列。
“即刻给咱派员,会同锦衣卫,给咱彻查江南各府县常平仓、义仓!一个一个给咱盘库!但凡有亏空瞒报,及阻挠盘查者,无论涉及何人,官居何位,一律拿下,严惩不贷!”
“臣遵旨!”两人冷汗涔涔地领旨。都知道,江南官场,要迎来一场大地震了。
皇帝又看向朱标和林奇:“清丈田亩之事,照常进行!谁也不许借机生事,拖延阻挠!谁敢在这个时候给朝廷添乱,咱就摘了他的脑袋!”
强势的皇帝用最直接的方式压制了所有可能的杂音。利用粮库案,他反而为清丈工作扫清了一些障碍——此刻,没人敢再轻易跳出来当靶子。
**退朝之后,朱标与林奇却并无喜色。**
“粮库案虽破了,但王元亮潜逃,广丰东家自杀,线索又断了。”朱标揉着额角,“他们断尾求生,依旧藏在暗处。”
林奇道:“殿下,线索并未全断。广丰粮行流向北方的那几笔巨款,就是新的线索。臣已请毛指挥使加紧追查那几家北方商号的底细。此外,对方损失惨重,必然急于弥补亏空或转移剩余资产,金融上的较量,恐怕会更激烈。”
他的判断很快得到印证。
之前突然同步下调利息的那几家钱庄,再次有了新动作。他们不再高息揽储,而是开始**大规模抛售手中持有的各类债券、田产、铺面**,兑换现银,动作急促,甚至不惜略微降价求速。
这种反常的、近乎恐慌性的抛售,立刻引起了市面的小幅动荡。一些不明就里的中小商户也跟着恐慌性抛售,导致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波动。
“他们这是在套现离场?”朱标看着市面情况的报告,疑惑道。
“不像。”林奇摇头,“若是离场,应更为隐秘分散。如此集中急切,更像是在……筹措巨额现金。他们或许有笔更大的交易,或急需现金填补某个窟窿。”
林奇想起了那封关于购买精铁硝石的密信。对方或许正在筹集最后的货款。
“能否阻止他们?”朱标问道。
“很难。”林奇分析,“市场买卖,明面合规。但我们或许可以……顺势而为。”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成型:“殿下,他们急于抛售,价格必然优惠。朝廷刚发行债券,获得一笔资金。可否请陛下允准,从中拨出一部分,由户部下属的市舶司或相关机构出面,暗中吃进他们抛售的优质田产和铺面?尤其是沿河、沿海的仓储用地和码头。”
“此举一来,可以平抑市面波动,避免恐慌蔓延;二来,朝廷能以较低价格获得一批优质资产,未来无论用于海运还是商贸,皆大有裨益;三来,或许能通过交易,接近对方的核心资金流向。”
朱标眼睛一亮:“先生此计大善!既应对了危机,又于国有利!孤这便去请示父皇!”
朱元璋批准了这个计划。户部很快组织了一个精干小组,伪装成几家背景干净的北方商号,开始在市面上谨慎地收购那些被抛售的资产。
**另一方面,林奇对那家传递密信的小钱庄的监控,也有了进展。**
根据林奇的授意,锦衣卫并未动那家名为“裕泰”的小钱庄,反而故意放松了对它的监控,制造出一种朝廷注意力已被粮库大案完全吸引的假象。
鱼儿果然上钩了。
裕泰钱庄的老板近日接连接待了几位“大客户”,办理了几笔异常复杂的大额异地兑换和转账业务,接收方指向山西某家票号。其操作手法,与之前截获密信时极为相似。
更重要的是,通过严密监控,锦衣卫发现裕泰钱庄的老板,在办理完这些业务后,曾深夜秘密会见了一个人——苏州府那位潜逃通判王元亮的妻弟!
线索终于再次连接了起来!
毛骧立刻下令,对裕泰钱庄老板和王元亮妻弟实施秘密抓捕,突击审讯。
分开审讯,交叉印证。在锦衣卫的专业手段下,两人的心理防线相继崩溃。
裕泰老板交代,他确实是王元亮和几个江南豪绅的白手套,专门负责为他们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资金流转。此次确是奉命将一大笔资金汇往山西,据说是支付一笔“货款”。
王元亮妻弟则交代,其姐夫王元亮并未远逃,而是藏匿在苏州城外一所属于沉家的别院里!那笔汇往山西的巨款,正是为了购买最后一批“硬货”,之后便会安排王元亮携带大量金银,从海路潜逃至南洋!
消息传回,朱标和林奇精神大振!
不仅抓住了王元亮的尾巴,更证实了资金流向与军资采购有关,甚至摸清了其潜逃计划!
“立刻拿人!”朱标下令。
“殿下,且慢。”林奇却拦了一下,“此时拿王元亮,固然可将其绳之以法。但山西那边的收货人,江南这边的其他同党,恐怕会立刻闻风隐匿。不如……暂且不动王元亮,暗中严密监控其藏身之所。同时,派人火速前往山西,监控那家接收银款的票号,顺藤摸瓜,找到购买军资的最终下家,以及运输路线。待其交易进行时,再人赃并获!”
朱标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利害:“先生所言极是!放长线,钓大鱼!孤这便令毛骧去安排!”
一张更大的网,悄无声息地撒向了山西和苏州。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从北方传来。**
不是来自锦衣卫,也不是来自边军,而是来自燕王朱棣。
朱棣在例行军报中,除了照常请求粮饷外,额外附加了一段话,语气显得有些“无意”:“……近日巡边,偶闻山西商人有贩运违禁之物出塞者,虽已遣人查探,然边线漫长,恐力有未逮。若朝廷得闻相关线索,望能示下,本王必全力协查,以靖边陲。”
山西?违禁之物出塞?
朱标和林奇看到这段,心中同时一震!
燕王的消息,竟然与他们正在秘密调查的事情,隐隐吻合了!
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朱棣听到了什么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