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阿哥一家回朝后的第三日,京城难得放晴,暖阳透过窗棂,在紫禁城的宫道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英台陪着胤禛,提着一篮刚出炉的奶酥与凤梨月饼,走向东宫旧殿——自前太子胤礽迁居此处后,除了康熙偶尔探望,皇室亲眷鲜少前来,今日他们特意前来,既是为叙旧,也是为解开过往的心结。
旧殿的院门虚掩着,院内的老槐树上挂着一只褪色的风筝,风一吹,风筝线轻轻晃动,带着几分岁月的沉静。胤礽身着素色长衫,正坐在廊下翻看书卷,听到脚步声,他抬头望去,看到胤禛与英台,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起身相迎:“四弟,四弟媳,你们怎么来了?”
“许久没来看你,今日得空,便带了些你爱吃的点心。”胤禛走上前,将食篮递给他,目光扫过院内的陈设——案上的砚台还是当年他们一起用过的,墙上挂着的《千里江山图》临摹卷,仍是胤礽年轻时的手笔,只是多了几分时光的痕迹。
英台跟着走进廊下,看着胤礽鬓边的几缕白发,轻声道:“前几日十弟回朝,说起在西北的日子,还提到当年你教他骑射的事,说若不是你当年严加管教,他也学不会在边关吃苦。”
胤礽接过食篮,打开盖子,看到奶酥的瞬间,眼中泛起暖意。他拿起一块,咬下一口,熟悉的味道让他想起年少时的时光:“还记得当年在御花园,我跟四哥抢着吃奶酥,父皇还笑我们像没长大的孩子。”他顿了顿,声音轻了几分,“这些年,辛苦你们了,撑起大清的江山,让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
胤禛看着他眼中的释然,心中的郁结也渐渐消散:“当年的事,都过去了。如今朝纲清、边疆定、商路通,这不是我一人的功劳,是父皇的远见,是兄弟们的同心,也是百姓的归心。”他说着,将南洋通商的账册与星辉航线图递过去,“你看,这是咱们大清的新商路,通到了南洋的岛屿,往后百姓的日子,还会越来越好。”
胤礽接过账册,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一页页翻看,从台湾的海产到南洋的香料,从漠北的皮毛到东瀛的灯塔,每一笔都记录着大清的兴盛。他看到账册上阿尔泰与噶勒丹的名字,抬头问道:“荣宪与端敏的孩子,都成了部落储君?”
“是啊,”英台笑着点头,“他们不仅帮部落打通了商路,还守住了边疆的安稳,上个月南洋的使臣来京,还特意提到漠北与巴林部的皮毛,说想跟咱们一起做贸易呢。”
阳光渐渐西斜,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三人坐在廊下,从年少时的趣事,聊到如今的盛世,从西北的防务,说到南洋的通商,过往的隔阂与芥蒂,在不知不觉中消散,只剩下手足间的温情。
临走时,胤礽送他们到院门口,看着老槐树上的风筝,轻声道:“等开春了,若有机会,想跟你们一起去看看台湾的渔港,看看东瀛的灯塔,看看咱们大清的江山,如今是什么模样。”
胤禛点头应下:“好,等南洋使臣走后,咱们就一起去,带你尝尝台湾的龙虾,带你看看星辉指引的航线,让你知道,这大清的盛世,也有你的一份期盼在里面。”
走出旧殿,夕阳的余晖将宫道染成温暖的橘色,英台看着身旁神色轻松的胤禛,轻声道:“今日能解开他的心结,真好。”胤禛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远处的紫禁城,声音温和:“一家人,本就该同心同德,往后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大清的江山,也会越来越稳。”
小星禾手中的玉佩,此刻映出的画面里——东宫旧殿的廊下,三人相谈甚欢,老槐树上的风筝轻轻晃动;台湾的渔港边,渔民们正晾晒海产;南洋的航线上,使臣的船只正驶向京城。玉佩的光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像是在为这份手足和解的温情,为这份国泰民安的盛世,送上最长久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中湮灭,留下的只有皇室亲眷的同心相守,与天下百姓的安乐生活。从旧殿的叙旧释嫌,到手足的并肩期盼,从四海通商的繁荣,到边疆的安稳和睦,大清用“理解与包容”的温情,用“同心与共赴”的担当,将每一份情谊都化作了盛世的基石。这份藏于岁月温情、人间烟火中的荣光,终将在大清的土地上长久停留,书写着永不落幕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