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城,国子监外的银杏叶落满了青石路,一群身着儒衫的学子正围着一位白发老者,听他讲《大清盛世录》里“福晋跨时空助定四海”的故事。老者手指着书中插画——画里英台与胤禛并肩站在江南码头,身后是满载货物的漕船,身前是笑逐颜开的百姓,语气满是崇敬:“若无英台福晋引星辉拓商路、携天地安民生,便无今日之四海升平。”
此时的雍亲王府,英台正坐在廊下,看着胤禛与孙辈们摆弄新送来的西洋天文仪。小孙儿踮着脚,凑在镜头前看远处的钟楼,忽然喊道:“皇祖父!皇祖母!你们看,钟楼上的字好清楚!”英台笑着起身,走到天文仪旁,透过镜头望去,钟楼上“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如当年她初到这个时空时,心中默默许下的心愿。
“当年在舟山平叛,你说若有一天能让百姓安稳度日,就算没白来这一遭。”胤禛从身后轻轻扶住英台的肩,声音里满是岁月的温润,“如今你看,不仅百姓安稳了,咱们的商路通了西洋,学问也能与各国交流,这盛世,比咱们当年想的还要好。”
正说着,管家匆匆进来禀报,说漠北的阿尔泰与巴林部的噶勒丹派亲眷送来了贺礼——阿尔泰送来的是一幅草原全景图,图上标注着新开辟的互市点与学堂;噶勒丹送来的是一盒用新技法炮制的药材,附信说这些药材能治风寒,特意给英台与胤禛过冬用。
英台展开草原全景图,指尖划过图上的“同心亭”,忽然想起第一次去漠北时,阿尔泰还是个懵懂的少年,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守护一方草原。她转头对胤禛说:“明年开春,咱们再去漠北看看吧,看看孩子们把草原打理得怎么样,也看看牧民们的新学堂。”
胤禛点头应下,目光落在庭院角落的海棠树上——这棵树是英台初到王府时亲手种下的,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每年春天都会开满粉白的花。他忽然想起当年雪天,英台站在这棵树下,说这花像极了家乡的模样,如今想来,这棵树早已不是“像家乡”,而是成了英台真正的“家乡”。
除夕之夜,王府里张灯结彩,一家人围坐在年夜饭桌前。桌上的菜肴依旧摆满了各地特色,只是今年多了孙辈们亲手做的点心——有学着江南样式做的桂花糕,有模仿西洋做法烤的布丁,还有用漠北奶酥捏的小老虎,模样虽稚嫩,却满是心意。
席间,弘历起身举杯,对着英台与胤禛说:“阿玛、额娘,这些年你们为大清操劳,为百姓奔波,儿臣都看在眼里。如今孙辈们也长大了,定能接过你们的担子,守护好这盛世,让大清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英台与胤禛相视一笑,共同举杯回应。酒液入喉,带着岁月的醇香,也带着满满的安稳。她低头看向腰间的玉佩,此刻它安静地贴着肌肤,没有一丝异动——时空的羁绊早已消散,留下的只有与这片土地、这群亲人深深的联结。
夜深时,英台靠在胤禛肩头,看着窗外绽放的烟花,忽然轻声说:“其实我早忘了家乡的模样了。”
胤禛握紧她的手,声音温柔得像夜空的月光:“没关系,这里就是你的家乡,有我,有孩子们,有安稳的百姓,有永远的盛世。”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留下的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结尾,而是细水长流的人间安稳。英台与胤禛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结局,只有代代相传的薪火——是商路上飘扬的大清旗帜,是学堂里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百姓家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是每一代人对“国泰民安”的坚守与传承。
这不是终章,而是属于大清盛世、属于人间烟火的永恒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