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春去秋来,英台与胤禛的鬓角已染满霜华,可雍亲王府的庭院里,始终充满暖意。这日,恰逢《同心百姓录》修订完成第十版,各地夜市的百姓代表、巧手坊的绣娘、安康铺的御医,还有皇室的孙辈们,都齐聚王府,共贺这传承的时刻。
书房里,英台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在新版《同心百姓录》上题字,胤禛在一旁研墨,目光温柔地落在她的笔尖。“这一版,添了不少新故事呢。”英台笑着说,“你看,巴图的儿子成了驼队的新首领,不仅守护商路,还在漠北建了‘少年学堂’;阿古拉的女儿把各族刺绣纹样编成了教材,让巧手坊的手艺传得更远;王朝的儿子驻守西南,延续了‘军民同心’的规矩,去年地震,他带着士兵和百姓一起救灾,倒和当年王朝护我时一模一样。”
胤禛接过书,轻轻摩挲着书页:“都是好孩子,把咱们当年的心意,都接过去了。”话音刚落,门外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几个穿着各族服饰的小孙辈跑了进来,手里捧着刚从夜市带回的糖画和刺绣香囊。
“皇祖父,皇祖母!你们看,这是西域的小弟弟送我的香囊!”英台的小孙女举着绣满葡萄纹样的香囊,跑到她面前。旁边的蒙古族小孙儿也凑过来,献宝似的递上一块奶皮子:“这是我阿爷从草原带来的,皇祖母你尝尝!”
英台笑着接过,看着孩子们围着书桌,叽叽喳喳地讨论书中的故事,有的说长大后要去安康铺当御医,有的说要去夜市当商队首领,还有的说要像英台皇祖母一样,让各族人都开开心心的。
这时,大福晋、二福晋、三福晋也带着儿媳们赶来,她们如今也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却依旧精神矍铄。大福晋拿着一卷新的刺绣锦缎:“英台弟妹,这是巧手坊各族绣娘合力绣的‘千秋同心图’,你看看,把咱们这些年的故事都绣进去了。”
英台展开锦缎,只见上面绣着夜市的灯火、安康铺的药香、草原的驼队、西域的胡旋舞,还有她与胤禛并肩的身影,以及各族百姓欢笑的脸庞,一针一线都满是深情。“好,好啊!”英台眼眶泛红,“这哪里是锦缎,这是咱们大清百姓的日子啊!”
正说着,康熙派来的太监也到了,带来了皇上的赏赐——一幅亲笔题写的“薪火相传”匾额,还有一封手谕。胤禛展开手谕,轻声念道:“朕见百姓安乐,各族同心,知英台与胤禛之功,更知传承之重。愿后世子孙,皆以仁心为念,以百姓为本,守好这同心盛世,让烟火长明,山河永固。”
众人闻言,纷纷躬身行礼。英台望着匾额上的“薪火相传”四个大字,忽然觉得,自己这一生的漂泊与坚守,都有了最好的归宿。她拉着胤禛的手,又看着眼前的家人、百姓代表和孩子们,轻声说:“从前总怕时光流逝,初心难守,如今才知,只要这颗为民的真心在,只要这份同心的情谊在,岁月就永远不会褪色。”
当晚,王府的庭院里摆起了小宴,各族百姓代表与皇室亲眷围坐在一起,像多年的家人般分享着日子的红火。月光洒在庭院里,海棠花在风中轻轻摇曳,腰间的两枚玉佩相触,发出淡淡的光晕,仿佛在诉说着跨越七世的缘分与坚守。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英台与胤禛用一生点燃的“同心”之火,却永远燃烧在大清的土地上。夜市的灯火依旧明亮,安康铺的药香依旧醇厚,各族百姓的情谊依旧深厚,皇室的亲情依旧温暖。
这段跨越七世的传奇,最终在岁月的传承中,画上了最圆满的句号——它没有轰轰烈烈的结局,只有代代相传的温暖;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融入血脉的初心。这份初心,这份温暖,这份同心,终将伴着人间的烟火,伴着山河的壮丽,永远流传,直至千秋万代,成为永恒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