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刀还卡在接线柱上,陈浩盯着头顶那盏忽闪的灯,像是在等它自己想通了该不该灭。他没动,也没说话,只是把另一只手里的继电器往台面上轻轻一放,发出“咔”一声轻响。
娜娜站在终端前,光屏上的负载曲线还在跳。“主回路电流持续超限,建议立即断电。”
“我知道要断电。”他低头看脚边散开的电线,“问题是不断电,活干不了;断了电,人得摸黑组装。咱这不叫生产,叫修仙——还得是闭关那种。”
他弯腰抽出一根粗线缆,拍掉上面的灰。“你说这破地方,当初设计电路的人是不是以为我们只用点蜡烛?”
“根据资料库记录,原基地供电系统设计负载为当前使用功率的1.3倍。”娜娜说,“后期设备增配未同步升级线路。”
“好家伙,连历史遗留问题都赖我头上。”他扯了下嘴角,“行吧,既然没人管,那就咱们自己改。”
他翻出一张泛黄的配电图,铺在工作台上压住一角,另一角用半截焊条镇着。图纸边角卷曲,几处标注被水渍晕开,但主干路还能辨认。
“照这个走,咱从主箱分一条独立回路出来,专供切割机和焊台。”他拿笔圈了个位置,“照明和其他小功率的,另走一路。反正也不求多亮,只要别一闪一闪跟闹鬼似的就行。”
娜娜调出模拟布线方案:“新增回路需加装20安培断路器,并更换主线管径至4平方毫米以上。”
“废料堆里有段铜线,看着差不多。”他起身走向墙角铁皮柜,拉开抽屉哗啦一倒,零件滚了一地。他蹲下扒拉两下,拎出一卷发黑的线,“就它了,再不行咱就拿头发编个导体凑合用。”
十分钟不到,两人已拆开墙角老旧线槽。陈浩一手扶梯一手握钳,把旧线抽出,新线穿入。他动作不算利索,但稳,每接一处都拧两圈再回半圈,嘴里还念叨:“宁可慢点,也别让电火给我表演胸口窜焰。”
接完最后一头,他跳下梯子,拍了拍手。“来吧,见证奇迹的时刻——要么灯亮机器转,要么保险炸得跟过年似的。”
他按下总闸。
灯亮了,稳定地亮着。
切割机电源指示灯也跟着亮起。
“嘿。”他咧嘴,“居然真能活着看到这一天。”
娜娜扫描电路状态:“负载分流成功,各支路电压稳定。可启动连续作业模式。”
“那就别愣着了。”他抄起一块钢板往工作台一放,“三套犁具,同时开工。谁先做完,谁下班。”
---
第一块犁铧切到一半,切割机突然停了。
陈浩抬头:“又跳?”
“未跳闸。”娜娜查看监控,“是你手里那块板子,厚度超标0.8毫米,设备自动保护停机。”
“库存里就这么一块厚板了。”他翻了眼清单,“其他两套的材料齐了,第三台……差个刃口板。”
他走到储物架前拉开柜门,里面空了大半。上次测试用掉一批,新补的还没到。
“完了。”他靠在架子上,“刚想当厂长,结果原材料先罢工。”
娜娜调出物资台账:“当前耐磨钢库存仅余1.6平方米,不足以支撑完整第三台组装。”
“所以咱们现在是,机器能转,人能熬,就差一口饭?”他挠头,“这比写作业还难受——题都会做,就是没本子写。”
他沉默两秒,转身打开通讯终端,调出三个已登记资源点的联络频段。
“老规矩,以物易物。”他敲着键盘,“拿咱不用的旧轴承、报废电机壳,换他们手里的边角钢料。每周轮一次,量不大,但得持续供。”
娜娜补充协议模板:“建议注明材料规格与交付周期,避免后续误差。”
“写得太正式人家不回。”他改了几句,“就说‘兄弟急需铁皮救命,有存货的吱一声,回礼包邮’。”
“已发送。”娜娜确认信号发出,“三个节点均已接收。”
“成不成,看天意了。”他伸个懒腰,“反正咱这儿又不是什么香饽饽,能有人回就算烧高香。”
话音刚落,终端“叮”了一声。
第一条回复跳出来:“b-7区有半张3毫米锰钢,可换两节五号电池加一个万用表。”
陈浩瞪眼:“这么快?他们平时都守在屏幕前等我发消息?”
“可能对方正缺能源。”娜娜分析,“你的报价恰好匹配需求。”
第二条跟进:“c-3区提供L型角铁一组,换小型风扇一台。”
第三条更干脆:“d-5区可供应耐磨板2平方米\/周,条件:每月维护一次他们的净水模块。”
“这倒划算。”他点头,“咱顺手的事,他们头疼半年。”
他迅速确认交换条款,三分钟后,协议全部生效。
“行啊你。”他看向娜娜,“机器人不光脑子好使,谈生意也比我强。”
“我只是遵循供需逻辑。”她说,“而你用了‘包邮’这种情感诱导词。”
“那叫接地气。”他笑完,一拍桌子,“材料有着落,继续干活!”
---
两小时后,三台犁具主体部件并排摆在工作台上,只差焊接收尾。
陈浩抹了把汗,发现进度还是慢。每焊一段就得停,调夹具、换焊条、清渣,一套流程走下来,时间全耗在重复动作上。
“这么搞,十天也出不了五台。”他坐下来喘气,“得想办法提速。”
娜娜已默默运行了工序分析程序。
“当前生产流程中,68%时间为非核心操作。”她调出数据,“包括材料搬运、夹具调整、冷却等待、边缘打磨等。”
“也就是说,我一大半工夫都在打杂?”
“准确地说,是缺乏流程规划。”
她重新编排加工顺序:先集中切割所有犁铧,再统一处理连接架,最后批量加固件。利用双机联动,一台切割时另一台预热焊接。
“还能这样?”他看着新排程表,“有点像食堂打饭——先把所有菜打齐,再一个个吃,省得来回跑。”
“类比恰当。”娜娜说,“模块化预制可减少设备空置率。”
他们立刻调整节奏。切割机不停机,钢板一张接一张喂进去;焊台提前预热,陈浩按顺序逐个焊接,动作越来越顺。
傍晚时,第四套材料送到了。
他接过新钢板,往台面上一放,发出沉闷的一声响。
“这回不愁没米下锅了。”他活动了下手腕,“明天开始,日产三台,雷打不动。”
娜娜同步更新产能统计:“当前日均产出由1台提升至3台,效率增长200%。预计首批十台可在48小时内完成准备。”
他没应声,只是拿起记号笔,在最新一台犁具木架背面写下:**电动助力犁·量产版·No.3**。
写完,他往后退一步,看了眼整齐排列的半成品,又抬头看了看灯。
这回,灯一直亮着。
机器还在转。
切割机推着钢板缓缓前进,火花顺着锯缝一路爬升,像一条小小的、不肯熄灭的河。
陈浩拧开一瓶水,喝了一口,刚想说话——
娜娜忽然提醒:“右侧夹具松动,建议立即暂停进给。”
他猛地回头,手已经伸向急停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