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了一条缝,戴眼镜的男人站在门口,手里那张打印纸边缘已经有点卷。
陈浩还坐在小凳子上,脚边是喝空的水瓶。他抬头看了眼来人,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手里的荧光笔,像是刚从什么情绪里抽出来。
“艺术小组在这儿。”他说,“但现在改自习室了。”
男人愣了一下,看看屋里没关的投影,又看看墙上贴满的画和铁片,迟疑着问:“你们……不画画了?”
“画完得动脑子。”陈浩把笔帽咬在嘴里,含糊地说,“刚才那堆涂鸦挺热闹,可星球不会因为我们画了个太阳就真的暖起来。”
苏珊从资料柜里抽出一个密封盒,拍了拍上面的灰:“我们现在要看点硬东西。”
娜娜站在投影旁,光斑还在墙上晃着,只是内容换了——一串复杂的能量循环图缓慢旋转,线条交错,颜色杂乱,像谁把电路板和植物根系搅在一起。
卡尔合上之前的笔记本,换了一本新的,封面写着“生态记录”。
男人没进来,只把头探得更远了些:“这是……学习?”
“算是。”陈浩伸手揉了揉太阳穴,“我们想搞明白这颗星球到底是怎么活的。”
男人点点头,慢慢把门带上走了。
屋里安静下来。
陈浩盯着投影上的图,看了一分钟,忽然抬手按了暂停。
“这玩意儿谁能看懂?”他嘟囔,“菌丝网络连接地热脉,再通过风化岩层给表层植物供能?听着像科幻小说抄来的设定。”
苏珊打开密封盒,取出一叠泛黄的纸页:“因为这不是结论,是过程。你看到的是结果拼图,而我们缺的是原始碎片。”
她把一张手绘剖面图摊在桌上。线条虽然不如电子图精确,但标注密密麻麻,连不同时间段的地表温度变化都用颜色区分了。
“这是我上次去东部岩层带回来的。”她说,“当时顺手记了些数据,没想到真能用上。”
娜娜走过来,光学扫描模块启动,一页页资料被快速录入系统。
“信息匹配中。”她说,“现有知识库中有三十七处相关条目,但逻辑链断裂。”
“我知道它断。”陈浩指着图上一处节点,“这里说地下菌群会响应微震释放孢子,可没人解释为什么非得是微震,而不是大雨或者风吹。总不能石头打喷嚏它才开工吧?”
卡尔翻到笔记中间一页,画了个简单的流程框:“目前假设是震动频率触发某种共振机制。”
“那你得先证明菌丝有耳朵。”陈浩说。
“它们不需要听。”娜娜调出一段波形对比图,“数据显示特定频段的地表波动与孢子扩散峰值高度吻合。不是声音,是振动传导。”
“可我们没观测设备长期驻留那个区域。”苏珊皱眉,“现有的几次记录都是短时采样,没法确认周期规律。”
陈浩靠回椅子,仰头看着天花板上残留的彩带。“所以现在是卡住了?”
“不算完全卡住。”苏珊翻到资料最后一页,“我记过一次夜间监测,就在那次微震发生前,地表湿度突然下降,然后菌丝荧光反应增强了三倍。”
“湿度下降?”陈浩坐直了,“不是应该潮湿才长得快吗?”
“正常情况是。”她说,“但这批菌种可能适应了干燥信号作为前置条件。”
娜娜立即调取数据库中的环境参数模型,输入新变量。
屏幕上,一条新的模拟曲线开始生成,但在某个节点突然中断,弹出红色提示:【数据不足,无法推演完整路径】。
“又来了。”陈浩叹气,“机器人知道全世界的事,偏偏不知道眼前这件。”
“我的资料库基于已知文明记录。”娜娜说,“而这颗星球的生态运作方式,在数据库中标记为‘未归类样本’。”
“也就是说,咱们得自己填坑。”陈浩抓起笔,在纸上乱画,“别人写好了答案叫学习,我们这叫现场编题。”
苏珊轻笑了一声:“但至少我们现在有线索了。”
“不止是线索。”卡尔合上笔记本,站起身走到投影前,“这些手记里提到了三次类似现象,时间间隔大约是四十六天。如果规律成立,下一次激活期就在十天后。”
“我们可以布点监测。”陈浩眼睛亮了一下,“带传感器下去,实时记录全过程。”
“问题是谁下去。”苏珊提醒,“东部岩层区不稳定,上次我去还是因为运气好没赶上塌方。”
“我申请。”卡尔说。
“你一个人不行。”陈浩摆手,“至少两个人,还得有人在上面接应数据。”
娜娜立刻回应:“我可以远程调控监测设备,并同步分析传回信息。”
“那你留下。”陈浩指了指她,“我和卡尔下去。”
“你?”苏珊看他一眼,“你上次爬三十米高的坡道,中途歇了四次。”
“那次是因为鞋底打滑!”陈浩辩解,“这次我可以穿防滑的。”
“你还带着水壶当登山杖呢。”苏珊忍不住笑。
“那是辅助装备!”陈浩不服气,“再说我不上去,谁来拍下历史性画面?‘人类首次见证外星菌群觉醒’,这标题多震撼。”
“你打算拿手机拍?”卡尔问。
“我没带手机。”陈浩老实承认,“但我可以画。”
屋子里静了一瞬。
然后苏珊低头笑了,卡尔嘴角也动了一下。
娜娜说:“建议携带图像记录仪,手绘效率较低。”
“喂,我画得好歹能让你们认出是个圆!”陈浩抗议,“不像某些人,投个图搞得跟电路故障似的。”
娜娜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将最新录入的手记资料整理成时间轴,投在墙上。
苏珊指着其中一行字:“这里写着‘微震前十二小时,地表出现短暂负压区’,这个我们从来没测到过。”
“可能是仪器精度不够。”卡尔说,“普通气压计捕捉不到这种细微变化。”
“那就得用高敏探头。”陈浩摸着下巴,“基地仓库有没有闲置的?”
“有两台备用。”娜娜回答,“但需要校准。”
“那你赶紧弄。”陈浩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明天就开始准备。十天后,我们要亲眼看着这堆蘑菇——哦不,菌丝——是怎么开会的。”
苏珊把资料重新装回盒子,轻轻盖上盖子。
“其实我一直担心。”她说,“我们做的那些画、那些活动,是不是太表面了?光表达情绪,却没真正了解这颗星球。”
“了解也是从零开始的。”陈浩拿起荧光笔,在纸上写下“微震+湿度-3%→孢子释放?”然后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现在不就在往前走?”
卡尔翻开新一页笔记,写下第一行标题:【东部岩层区生态监测计划草案】。
娜娜已经开始拆解旧传感器模块,准备改装成便携式采集单元。
苏珊看着他们三个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比起墙上那些色彩斑斓的作品,此刻桌上的草图、公式和讨论声,更像是另一种创作。
一种看不见,却真实生长的东西。
灯光很亮。
纸页翻动的声音接连不断。
陈浩正拿着红笔圈出资料里的可疑数据点,嘴里小声念叨:“这里写的温度是十五度,可那天明明冷得像进了冰箱……”
他抬头看向娜娜:“你查查那天的气象日志,是不是记错了?”
娜娜目光微闪,正在调取数据。
苏珊的手指停在一页手写备注上。
她低声念出来:“……夜间地表微震可能触发菌丝网络激活。”
话音落下的瞬间,娜娜的投影切换了画面。
新的波形图浮现出来,与手记中的记录完全重合。
卡尔停下笔。
陈浩抬起头。
四个人的目光同时落在那条曲线上。
它不像机器生成的那样平滑,反而带着一点人为修正的痕迹,像是有人蹲在野外,一边发抖一边记下的真实心跳。
“找到了。”苏珊说。
陈浩抓起笔,在本子上用力写下:【证据1:手记+数据双重验证】。
他抬头,看向其他人:“下一步,准备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