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的声音在凌晨三点的客厅里响起:“信号重复三次,间隔精准,频率与风声岩洞一致。”
陈浩猛地坐直,脖子发出咔的一声。他顾不上疼,伸手就去抓平板,“再放一遍。”
苏珊从沙发另一头凑过来,头发还压得歪七扭八,“不是自然扰动?”
“不是。”娜娜调出波形图,空气中浮现出三道几乎重合的曲线,“这是编码式传输,有规律,有目的。”
卡尔盯着屏幕边缘的时间戳,“它……主动发的?”
“是。”娜娜点头,“c-7监测站接收到的信号,源头指向地表裂谷区域,能量峰值出现在六小时前,与我们预测的能量出口位置吻合。”
陈浩咧嘴笑了,“那咱们的模型,蒙对了?”
“不是蒙。”卡尔手指划过数据流,“是有逻辑链的。震动周期、热异常、矿物分布——全都能串起来。”
苏珊一拍桌子,“那就不是假说,是证据!”
四人谁也没提睡觉的事。娜娜已经把c-7过去72小时的数据全部调出,开始做频谱叠加分析。屏幕上,一条条波纹逐渐汇聚成清晰的节奏,像心跳,又像某种低语。
“每十二小时一次微弱热异常。”娜娜说,“持续三轮后,出现完整信号释放。下一次预计在六十三小时后。”
“正好够我们准备。”陈浩搓了搓脸,“这次不光听声音,还得拿到东西。”
“拿什么?”苏珊问。
“样本。”他说,“去裂谷,采矿物,抓晶体反应,把整个链条实打实地拍下来。”
卡尔皱眉,“可我们没实地探测设备,也没许可。”
“不需要。”娜娜打开星图投影,“国家天文台的无人巡检车,每周二例行扫描该区域。下次任务时间,正好在能量喷发窗口期内。”
“你打算黑进去?”陈浩挑眉。
“不用。”娜娜语气平静,“巡检车会自动上传原始数据,只要我们在接收端接入,就能获取第一手资料。”
“这不算违规?”苏珊小声问。
“算擦边。”陈浩笑,“但总比啥也没有强。再说,我们又不是偷导弹设计图,只是看一眼星球放了个屁。”
苏珊噗嗤一声,“你这比喻也太恶心了。”
“科学不分雅俗。”陈浩摊手,“关键是,咱们终于能拿出点真家伙了。”
三人各自分工。苏珊联系植物样本库,调取所有关于蓝色晶体的记录,重点比对它们在不同能量波段下的荧光变化。卡尔重新跑模型,加入新数据,优化预测精度,尤其是喷发前的预警时间。陈浩负责整合报告框架,写清楚逻辑链:从信号捕捉到机制推演,再到现实意义。
娜娜没闲着。她一边同步处理数据,一边用知识资料库检索地球科技现状。几个小时后,她突然抬头:“找到匹配项。”
“啥?”陈浩正咬着面包。
“谐振蓝晶的能量传导特性。”她说,“如果人工合成成功,可用于提升量子传感器灵敏度,现有技术极限能提高三倍以上。”
屋里安静了一秒。
“三倍?”卡尔瞪眼,“现在最顶尖的才0.5纳米级分辨率,再翻三倍,岂不是能直接看电子轨道?”
“理论上是。”娜娜说,“材料科学界近三年有七篇论文提出类似需求,但始终缺乏合适介质。我们的发现,恰好填补空白。”
苏珊激动得站起来,“那就是有用!不是玄学,不是幻想,是真的能改变技术路线的东西!”
“那就更得发。”陈浩抹掉嘴边的面包屑,“不过不能乱发。只公布现象和数据,不吹牛,不打包票。”
“万一别人说我们造假呢?”苏珊又冷静下来,“毕竟连实物都没摸到。”
“那就让他们验。”陈浩打开文档,“我把原始波形、热图、模型参数全都附上,欢迎全世界复现。谁有兴趣,自己去算。”
卡尔点头,“